新御宅屋 > 其他 > 戴高山文集 > 今天我们愤怒什么
  往往,打开电脑,总会传来一些激愤的语言,有时真不知道,今天,我们愤慨什么?
  1918年11月11日,梁济自杀的前三天。他问二儿子梁漱溟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当时任北京大学讲师的梁漱溟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比一天往好里去的!”梁济听完之后,回答说:“能好就好啊!”三天之后,也就是11月14日,梁济投入北京静业湖自尽,完成了他为大清朝殉节的渴望。有后人评论说,其实梁济不是为了大清,是为了这个世界能够清明太平而殉节。这位六十岁的老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有人或许多人为之殉,清朝则无一人殉,这在历史上是可耻的。既然如此,我来做这事!”
  梁济死后,当时确实得到不少名人的关注。可是,他的生命却如湖中的一个涟渏,在一阵轻风之后,归于平静。之后的1927年6月2日上午,国学大师王国维再次投入颐和园内的昆明湖自尽。王国维此次投湖是否殉清,也是众说纷纭,不得而终。从此,再也没有一个人愿意为大清国殉节了。
  梁济的二儿子梁漱溟,据说生前也曾数次想自杀。有人说是父亲梁济的尸誎,让他得以不死。后来他活到九十五岁,被后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圣贤。他的一生一直都在思考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做人的问题,一个是中国的问题。他总想知道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他总想知道中国将走向何方?国家的命运在哪?幸好,这位中国最后的儒家圣贤,活到了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让他最终知道:一个人而活着为什么,一个国家会走向哪里。
  是的,中国,总会有她自己的民族道路。因为中华民族,一向是一个能够完成自我独立的伟大民族。
  今天,我们说起这对父子,为什么呢?这让我想起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些年间,中国人开始有些钱财,不太为自己的饭碗大伤脑筋,算是国泰民安。但紧接下来,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中间,他们慢慢开始不知信仰为何物。有钱的今天,精神世界却相对贫乏。
  很多人对中国现存的一些问题,既不想了解,也不想改善,他们只剩下空虚的愤慨和谩骂。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发现,当人们缺失信仰时,对问题的愤慨更甚于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很多年轻的朋友,他们能迅速地接受一些网络或一些媒体上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他们形成一种刺激。不管在论坛里,还是在聊天群里,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接受、并传播着一种他们觉得愤慨的错误思想。这种错误思想没有深刻的事实依据,也不去追踪其真实根源,反正,看到这些就愤慨,就引发出想骂人的情绪。并且,这种情绪迅速传播并不断扩散,形成一种倾向。他们接受怀恨,对事物不能冷静地自我思考、对待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对整个社会来讲,并无益处存在,相反的,还会引发、激起不良的动荡因子。
  我说梁济和梁漱溟,只想说明一个道理,做为中国人,我们要有自己的愤慨和主张,但不能只看到社会的不如意就产生愤慨,而应该接受、面对社会事实,分拆、研究并最终协助社会解决矛盾问题。光顾愤慨而大行其言,究竟又能做些什么呢?以实际行动报效社会,才是真正爱国爱民的国民!
  梁济可算是大清遗老,虽然他想用自己的死唤醒国民,但他并没有做到,只不过白白地浪费自己的一条命。但是,他让我们值得欣慰的是,他去做了!他并不像一些人光说不做,嘴里满是愤慨,却不做一事。他是一个有行动的人,不光用他的嘴巴讲,用他的文章写,还用他的生命去完成他的思想。他希望世界清明,他提倡国性立国,他的死,是想让人们关注他的学说论点,用他的行动证明他的渴望。他并不因为自己是大清遗老,只想为大清挣点面子;他想用死唤起他心中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实干精神。
  在这一点上,至少,他挽救了他的儿子——一位中国最后的儒家圣贤。他让儿子知道:活着,才能真正做一点什么。
  他并不管别人怎样看待自己,只要心里亮堂。他知道人家叫他“梁疯子”但他的思想不疯。他不随便发言叫骂,只想做一个让人记得住的人。
  而梁漱溟呢?据说他平时遇事总是三缄其口,最多是个只发言不办事的人。但后来,他为什么竟敢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公然顶撞毛主席呢?这说明他也是个干实事的人。虽然结局总是以卵击石,但就这一点,说明他是个诚实的人物,不只是口头愤慨的普通人。他是一个圣贤,知道什么当讲什么不当讲。不当讲的,他死也不讲;当讲的,就是死也要讲。
  在中国的历史上,梁漱溟的名气早盛于毛泽东。他们认识的时候,梁漱溟是北大哲学系讲师,而毛泽东则是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他们是同龄人。并在后来的日子里,有过深切的交往。
  解放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叫他来北京做官,他愣是不做。但他却经常因为一些社会问题,与毛泽东进行讨论,说他该说的、表态他想表态的。因为一些问题和毛泽东意见相左,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他公然和毛主席在会议上叫板!那可是捅了大篓子了,还真不怕掉脑袋!可见,梁漱溟不只是一个只写文章不看实际的知识分子,更不是只叫喊不做事的文化人。他的行为是忠于他的思想的,是忠于社会事实的。所以,他能称之为中国最后的儒家圣贤,确实有值得后人尊重的表现。
  他是一位儒者,是一个圣人和哲人,他有他自己的儒家信仰和传承。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后来,梁漱溟在文革期间,曾遭受批斗。当那些批斗他的人问他服不服时,他留下一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以可夺志也”的豪言壮语。后来,梁漱溟又写过一首“文革”打油诗,诗云:
  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
  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
  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知识有。
  倘若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
  这首打油诗,写出他对当时社会的认知,对一种现状的嘲讽。他是依据事实的,并不随意叫喧,也不无端谩骂!
  过去,总如流水般地逝去,我们能看到前人们在做些什么。做为一代名儒,他们忠于自己的思想和责任,这就是信仰。后来梁漱溟回忆说,他和毛主席的这次争吵,都是因为双方火气太大引起的。虽然当时各执其理,但如果能好好协商,应该会有共同观点的。
  那么今天,我们又在愤慨什么呢?南海主权争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社会经济衰退?法治道德沦丧?公共意识淡泊?官员贪脏枉法?精神信仰荒废?
  我们到底在愤慨什么呢?大概,我说不清楚,可能你也说不清楚。我们都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信仰,但却全身充满力量,无出发泄。倘若是这样,我们何不尊重事实,尊重社会;尊重我们古老的思想,尊重中华民族历来已久的儒、道文化!只要你觉得是对的,不悖于老祖宗思想的,只管去做好了。
  我们——不要愤慨,要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