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宅屋 > 历史 > 宠后日记 > 第137章
  “如今看来,我想差了。也许阁老们,不喜欢家族中经营了盐场这份产业?”
  “那盐价,由皇家收购之时,二十五文也高了。本宫看,不如就二十三文……”
  这一等,还是沉默。
  明珠继续说道:“看来,价格还是高了。”
  “不如,改过二十文好了……”
  待明珠这一句开口,武威侯贺举是“咳”了一声。
  “娘娘,这个价格合适,非常合适。”要是再等着皇后娘娘说下去,是不是就得改为十几文钱一斤了?
  其它的阁老,如吕国公可能瞧不上盐场的产业。
  如陈阁老,可能有读书人的义气使然。武威侯贺举不会有这些想法的,这个在战场上吃刀口饭,撕杀出来的汉子。那等外面粗鲁,实则内心精细的家伙。很清楚,皇后娘娘的台,是皇帝给站岗的。
  他这等帝王的心腹,应该附合。
  而不是让帝后尴尬。
  “要说,圣上和娘娘,都是为朝廷上下的大人们谋福利。臣一介武人,不懂其它大道理。一个忠,是心底牢记。”
  “这忠,自然就是忠于圣上,忠于朝廷。”
  武威侯贺举表态了。
  保宁帝耶律贤开口了,他对吕国公慕容晃问道:“老国公,你如何看?”
  “臣,唯听圣命。”
  吕国公瞧着宗人令勤王服软了,威武侯贺举也举白旗了。
  剩下来的魏国公,呵呵,那是皇后的亲爹,不问也罢。
  至于陈阁老,吕国公真不看在眼里。这不,满目望去,身边都是些同意了帝后之意的人,吕国公还能如何?
  唯从圣命尔。
  “好,好……”
  保宁帝耶律贤赞了两字。
  “陈阁老,你是读书人,这读书人的使命,就是为百姓请命。”
  “你觉得,这些于百姓有益的事情,可是行使的?”
  保宁帝耶律贤的话,扣了大帽子,陈阁老敢说他不同意吗?
  至少,在武力都倒向了帝后那一边后,陈阁老很识趣,答道:“于百姓有益,于朝廷有益,自当行使。”
  “圣上,臣唯从命尔。”
  陈阁老也服软了。
  保宁帝耶律贤把目光,转向了魏国公萧温良。
  “国丈,皇后年轻气浅。这份策论,或有不足之处。”
  “依朕看,不如国丈领头,与其余四位阁老一起,拾遗补缺吧。”保宁帝耶律贤的想法更简单。这等革新之事,皇后出面不好。
  皇后是自己的枕边人,是自己的家人。
  像这么危险的革新变法一事,当然是让别人打头阵。
  有失误,是下面的人弄出来的。
  有功劳,是圣上和皇后娘娘识人之明,挑了贤臣辅佐啊。
  “至于这策论,如何行之,朕瞧,五位阁老够持重,以五阁老的名义,步步谋划,法行于天下吧。”
  “皇后与朕,垂拱听之。”
  锅,自然是臣下背嘛。
  保宁帝耶律贤的心中,未料胜,先料败。这不,事情还没开始干呢,五口背黑锅的人,提前出炉了。
  呵呵……
  第76章
  这一日, 晌午后。
  魏国公萧温良求见了皇后。
  椒房殿,明珠与父亲见完礼后,各自落座。
  “娘娘, 这策论,是何等狂生,献于娘娘的?”魏国公萧温良一开口,这般提问道。明珠一听后,微微沉默,然后, 答道:“是我自己查看了历朝历代的县志, 自己写的一篇。”
  “父亲不赞同?”
  明珠问道。
  “其意虽好, 奈何, 急燥了。”
  魏国公萧温良这般回道。
  明珠笑了, 她道:“父亲,我是急燥了。”
  “不过, 又何妨呢?”
  “朝廷的根基是什么?”明珠反问,不待魏国公答话,她道:“是塞外的草原上,招之即能上马而战的几十万控弦之士。”
  若说,如今的革新,像哪朝哪代?
  在明珠看来,她前一世的雍正很相像。
  当然,不是她像了那位勤勉的帝王。而是处境的相似。
  那就是皇家的根基, 不是普通的百姓与读书人。而是那些靠着皇家吃铁杆庄稼的人。雍正靠着八旗, 能实行官绅一体纳税。
  呵呵, 明珠靠着喂饱了宗室,她要做的, 不过是查清了田亩,把税收到皇家口袋里。
  其它的,都是末节,其实,这才是目的。
  “父亲,除开那些枝枝叶叶。女儿要做的,无非就是四件事情。”
  “其一,中原的土地上,除了爵田外,都得纳税。”
  “其二,盐的垄断销售归皇家。”
  “其三,取消了徭役与军役。”
  “其四,涨俸禄,让小吏能当官,给读书人更多的官帽子。”
  “爵田是勋贵的根本,女儿没心思动,也没那份底气去动。女儿要做的,就是让勋贵不再敢伸太长的手,从皇家的腰胞中,掏走了本来属于皇家的银子。”
  明珠望着父亲,笑道:“九州商会,管了盐,掌了铁,盐铁专营,历代如此,女儿就是循了旧例而矣。”
  lt;a href=https:///zuozhe/hua-qing-qing.html title=华卿晴 target=_blankgt;华卿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