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宅屋 > 穿越重生 >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 > 绝处逢生 第5章 启航,北方女王
  在所谓的波罗的海联合作战司令部里呆了大半个月闷得简直要发霉的日子之后,重新站在一艘钢铁战舰的舰桥之上,张海诺的心情就像是从地狱回到的天堂。
  就在两个星期之前,他在“狼穴”作战会议室里一番令所有人惊诧不已的发言,让德国最高统帅部从上到下都改变了原本已经抱定的主意。最后由阿道夫.希特勒亲自签署命令,执行代号为“北方女王”的作战方案,该方案由陆军山地步兵和海军北方舰队为实施主体,空军予以配合,进攻的终极目标便是苏联在北冰洋最大的港口摩尔曼斯克。
  说服一群思想近乎顽固的家伙要多艰难就有多艰难,不过现在张海诺可以好好松一口气了,得到了德国元首和最高统帅部的支持,一切准备工作都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当中:由海军第1、第2战斗师主力部队组成的海军地面部队,在补充了四个新组建的装甲营之后,已经乘船前往挪威北部的新集结地,一同前往挪威北部的还有增援而来的国防军第5山地步兵师;海军舰艇方面,除了先期派往北欧海域的21艘潜艇之外,由战列舰“提尔皮茨”号、航空母舰“彼得.施特拉塞”号和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装甲舰“舍尔海军上将”号为主力的水面舰队也在但泽港完成集结。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新建成服役的两艘核心舰艇头一次参加作战行动,也就在十二天之前,在众多巡洋舰、驱逐舰、扫雷艇和鱼雷艇的保护下,“提尔皮茨”号和“彼得.施特拉塞”号进入芬兰湾,前者使用舰炮对列宁格勒的海上门户——喀朗施塔得海军基地,进行了持续三天的猛烈炮击,后者派出舰载机提供空中掩护并对地面、海面目标进行了轰炸。
  然而喀朗施塔得并非一般的军事基地,它修建于彼得大帝时代,经过几百年加固完善已经变得坚不可摧,犹如一头猛狮牢牢把住了列宁格勒的海上大门。在“提尔皮茨”号强大的火力面前,苏军卫戍部队表现得极为顽强,他们不仅动用大口径岸炮进行反击,还顶着德军战斗机的拦截派出数批轰炸机,最终苏军没能伤及德国主力舰艇的皮毛,但“提尔皮茨”号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这样的炮击行动,除了能够在精神上打击苏联守军以及宣告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的强权之外,更像是德国海军两条新锐战舰的一次热身。
  1941年10月21日下午四时,呼啸的北风中,“提尔皮茨”号停靠的码头上传来一个号角式的声音:“最后一发!”
  随着舰上标准配给中最后一枚重达800公斤的主炮炮弹被吊装上舰,“提尔皮茨”号出航之前的补给工作总算是临近结束了。可供战舰行驶9500海里的7400吨重油、用于维持2200人4个月正常配给的淡水、食品等各种物资,以及8座15英寸主炮总计840枚备弹和大大小小近百门副炮、高射炮数以万计的炮弹,也都统统运上这艘满载排水量达到4.9万吨的艨艟巨舰。
  从建造到最终服役,德国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俾斯麦级的二号舰“提尔皮茨”号经历了漫长的52个月时间,此后便是长达8个月的设备调试和舰员训练,现在,它可以像自己的姊妹舰“俾斯麦”号一样出击远海了。
  至于“彼得.施特拉塞”号,一艘在历史上惨淡“流产”的重型航空母舰,于1938年12月开工后就一直陷于争议之中,德国空军的将领们希望德国及其占领区全部的飞机工厂都为自己运转,并且坚持认为空军可以为海军绝大部分的作战行动提供空中掩护,陆军将领们希望更多的钢材能够用于制造坦克大炮,即便在海军内部,也有许多“战列舰控”和“潜艇控”觉得应该把宝贵的钢材用于建造新的战列舰或是潜艇。
  在两艘重型航母的问题上,原本属于“战列舰控”的雷德尔经过张海诺直陈要害,从头到尾还是比较坚定的站在了他一边,此二人的力保最终使得齐柏林级的二号舰于1940年冬下水,此后海上战事的紧张迫使德国海军加快了该舰的舾装工程,等到德军发起“巴巴罗萨”行动时,“彼得.施特拉塞”号的大部分设备已经安装完成,接下来一边开始试航一边进行舰员磨合。该航母采用的舰载机型号和“格拉夫.齐柏林”号相同,而且约有一半的飞行员和舰载机系“格拉夫.齐柏林”号的预备部队。
  值得一提的是,当“彼得.施特拉塞”号还在建造之时,鉴于“格拉夫.齐柏林”号的海上作战经验,德国海军高层决定对重型航母的设计用途进行调整,随后设计师也对这艘航母的建造方案进行了相应修改,大口径舰炮被取消,防空能力略有加强,最重要的改变是双层机库的容量进一步扩大,使得其最大载机量增加到了80架(历史上该舰建造方案改进后载机量能够达到80架以上)。
  在海军舰载机总体数量和质量都还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张海诺仍竭其所能的进行了合理搭配,舰队准备出发时,油漆味尚未消去的“彼得.施特拉塞”号搭载了2个中队的bf-109t战斗机、2个中队的ju-87c俯冲轰炸机和1个中队的fi-167鱼雷轰炸机,5个中队不多不少整整80架舰载机——在德国空军倾其主力投入莫斯科战线而芬兰空军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这些舰载机就是“北方女王”行动的空中主力,而德军和芬兰军队在芬兰北部的陆上航空兵力,加起来还不到这个数字。根据德军情报部门的估计,德国海军飞行员们需要面对的,是苏联海军北方舰队150余架作战飞机,加上部署在北冰洋沿岸的苏联空军航空部队,作战飞机数量约有250到300架。
  次日,也即是1941年10月22日,清晨的薄雾笼罩着但泽湾,也将波罗的海东南部的大片海域隐藏在侦察机飞行员的视线之外。7时整,码头上除了为数不多的海军人员之外,看不到一个当地居民或是舰员家属,在极度保密的状态下,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打头,战列舰“提尔皮茨”号、航空母舰“彼得.施特拉塞”号紧随其后,装甲舰“舍尔海军上将”殿后,加上担任护航任务的4艘驱逐舰和7艘大型鱼雷艇,新组建的德国北方舰队就此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驶出但泽湾后,张海诺从北方舰队威武而雄壮的旗舰上发布了第二道指挥命令:全舰队保持护航纵队,以22节航速向斯卡个拉克海峡方向前行。
  深秋时节的雾气,到了中午时分就渐渐消散了,从德国北部机场起飞的梅赛施密特战斗机开始出现在附近空域并为这支舰队护航。在张海诺看来,其实这种护航有些多余的意味,毕竟相比于上一场战争,德国海军目前的战略形势要好上很多_着丹麦、挪威的陷落和法国的战败,使得德国军队掌握着从日德兰半岛到挪威再到比斯开湾的大片海域,英国海军已经无法再像二十多年前那样把德国舰队困在波罗的海的闷葫芦里了。
  在驻守丹麦和挪威的德军空军压制下,英国侦察机已经很难再进入斯卡个拉克海峡以东进行侦察或者轰炸了,如今那些试图监测德国舰队动向的英国情报人员,除了千方百计从德国北部以及丹麦港口搞到情报之外,就只能潜伏在瑞典南部港口,通过目测或是假借瑞典渔船、货轮探察海上的情报。不过,随后德国政府和瑞典秘密签署了一项旨在保证德国海军舰只行动安全的备忘录,根据这份协议,战争期间瑞典政府应告知本国民船尽量避免进入波罗的海南部靠近德国的海域,而德国海军在必要时可以扣留出现在德国舰艇附近海域的瑞典渔船——即便是位于公海区域,但德国政府在排除外国间谍的情况下,有义务保证瑞典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并在原则上不超过1个月为限的时间内向瑞典政府交还人船,以及向被扣押的瑞典公民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
  这份备忘录虽然逃不脱以强凌弱的嫌疑,但也确实起到了一些效用,至少那些乘瑞典船只出海的英国谍报人员,即便可以蒙混过关,也无法及时向上级情报部门传递有关德国舰艇动向的消息。
  苏德主战场上炮火正激,但在德国海空军的压制下,苏军水面舰艇被迫困守喀朗施塔得,唯一能够驶过德军海上封锁线的潜艇,目前也主要是在芬兰湾和波罗的海北部袭击德国、芬兰的运输船只,波罗的海南部则处于一种与战争状态既不相符的平静当中。在抵达丹麦海域前的10个小时航程中,张海诺和他的新舰队只在海面上遇到一支从德国本土运送物资前往里加的德军运输船队,直到驶入西兰岛和日德兰半岛之间的狭窄水域之后,从挪威运送铁矿石而来的德国船只才渐渐多了起来——这时天色渐黑,虽然在夜晚穿过狭窄的海峡有一定的风险,但这也是躲过那些以丹麦港口为藏身之所的敌国谍报人员耳目的最佳途径。(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