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宅屋 > 综合其它 > [综HP] 大雨将至 > 第225章
  【赫敏】拉着小赫敏的手说:“分院帽曾经为我在格兰芬多和拉文克劳之间犹豫过,我很高兴可以见到一个是拉文克劳的你。”
  “不要太相信命运这个词,人生总是充满了变化的,有时候可能只是一步之差,天壤之别。”[赫敏]也这么告诉小赫敏,“或许你可以了解一下量子相干性和薛定谔的猫。”
  这时敲门声突然响起,仿佛是为了证明她们的话,这次不再是赫敏和罗恩的组合,19岁的{赫敏}身边俨然是19岁的{德拉科},他们跟蓝色沙发上的哈利和斯内普来自同一个世界。
  “现在人应该都到齐了吧。”哈利起身看了一眼天边,彗星还没有离开地球的视线范围,但是已经逐渐向西沉落,“我和西弗在邮局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来自德文特教授,我们的天文学教授。”
  众人都没有说话,他们都等待着哈利解释信上说了什么。
  “教授在信上说,1923年一颗彗星经过地球,出现在芬兰上空,彗星过去后,人们都迷失了,最后他们又没待在自己家里的,有忘记事情的,又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的,一个女人,她报警说,在我房子里的男人不是我丈夫,然后警察过来了,他们说,这就是你丈夫,她说,不,这不是我丈夫,我昨晚杀了我丈夫,所以我知道不是他,但是他们不能逮捕她,因为他就站在那里,站在他们面前。”
  “1908年也有一颗彗星,它在西伯利亚上空突破大气层,然后在地面上爆炸,实际上没有经过物理碰撞,没有接触到地球,没有遇到环形山之类的东西,但是那爆炸了力量,削平了百平方里以内的树木,但只杀死了一两个人。”
  “也就是说彗星会导致时空重叠,所以我们这次也是彗星导致的?”【赫敏】问,“一颗1991年的彗星,把我们都带来了这里?”
  “1991年这颗彗星叫什么?”另一个[赫敏]问。
  “米勒。”斯内普回答。
  “我知道这颗彗星,它曾经过地球,但是因为太远了什么都没有发生。”36岁的[赫敏]显然是这里最博学的人,哪怕一样都是她,年龄也会限制阅历,她继续道:“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过一个思想实验,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的密闭容器里,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
  德拉科跟罗恩本来就昏昏欲睡了,这样大段的科普内容彻底把他俩送入了梦乡,哈利起身给两个孩子都盖上毯子,顺便把睡在沙发上的艾尔弗莱德放进宝宝床里。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24岁的【赫敏】大概知道另一个她要说什么了,“你是说平行世界的概念?”
  “对。”[赫敏]点了点头,“我想我们不是被带回了1991,而是1991、1999、2004、2016四个不同时间线上的空间重叠了,按照薛定谔的猫的理论来说,猫生与死的状态共存,只是存在不同的平行世界,平行世界有无数个,当这些世界不互相关联的时候,这就叫做‘退相干’。”
  “也就是说,今晚四个时间空间的世界,发生了相干。”通过赫敏的话,斯内普已经得出了结论。
  “德文特教授让我们等待彗星过去,尽量把这种相干发生后的影响降到最低。”
  来的最晚的{赫敏}看向哈利,“那么,你是从你的未来,回到了1960年,然后开辟了一条新的时间线吗?”
  哈利一直想避免在斯内普面前说起前世,但现在来得晚的{赫敏}错过了前面的对话,她以她的聪明直接戳穿了哈利极力隐瞒的故事,哈利只好回答:“是的。”
  第一个跳起来的不是斯内普,而是詹姆斯,“梅林啊!哈利,你不会真的是我儿子吧!”
  “所以哈利堂哥其实应该是我亲哥哥?”艾莉坐在莉莉怀里困得已经快要睁不开眼睛了。
  莉莉最先反应过来,“哈利和艾莉的生日都是7月31号,按照原本时间线上,他们本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莉莉看向詹姆斯,“我们的孩子。”
  “所以原本我和他们一样,是你的教授?”斯内普握住了哈利的手,他能感觉到哈利的不安,毕竟这个秘密之大,远超他们的想象。
  哈利低着头,“是啊,那时候你最讨厌我了。”
  外表18岁,但其实已经活了五十多年的[斯内普]轻嗤了一声,“所以你什么也没说。”然后他又转向了斯内普,“你也就什么都不知道。”
  斯内普抿了抿唇,却没有反驳另一个他自己,他因为确实如那个看起来18岁的他所说的一无所知。
  “我的大脑封闭术是他教的,邓布利多教授后来也说过,世间会大脑封闭术的人无人能出我之右,只要我不想,谁都不会知道我的秘密。”哈利用力的握住斯内普的手,看向刚刚说话的[斯内普],颇有维护自家西弗的意味。
  [斯内普]抱臂,说话的虽然不是他的[哈利],但是他也没有要嘲讽回去的意思。
  坐在他身边的[哈利]拉了拉他的衣角,见他面色缓和,转头对哈利解释道:“[西弗]只是不希望你们生嫌隙,而且我们都……”38岁的男人思考了一下措辞,“很心疼你,但是无论你希望不希望他知道,我们都尊重你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