虺神君没了。
神灵超越了轮回,若生则长留,若死则不存,于是他在濒临入魔的最后关头,将魂魄与精元全部抽出,融入到伴身数百年的两枚令牌里,随之飞跃九天,将蛇妖体内的崩山、覆水之令引出,一同回归地脉,与这满山的草木土石化为一体,连一具空空如也的躯壳也不留下,随了清风去往天涯不知处。
高山流水依然在,世间再无虺神君。
神婆双膝跪地,她弯下腰,将脸庞贴在冰冷的泥土地上,痛哭失声,眼里却流不出一滴泪水了。
蛇妖被她的哭声惊醒,那一瞬他的脸上风云变化,最终竟然发疯一样狂笑了起来,用不知哪来的力气震开妖狐,右手屈指成爪,向着神婆顶门抓去!
这一下若是抓实了,她必定魂飞魄散!
一条狐尾飞射出去,死死缠住了蛇妖的腰身,想要将他拖回来,不料他已经疯到了极致,左手搓掌成刀在腰部一横,身躯便一分为二,上身去势未绝,眼看就要抓住神婆的魂魄!
千钧一发之际,有一道黑影在月色下陡然现身,看不出轮廓模样,只是如墙壁一般拦在了神婆面前,蛇妖的手抓入其中竟被顷刻吞没。
紧接着,那黑影迅速变大,像一个黑口袋将嘶声怒吼的蛇妖包裹其中,转眼消失在所有人面前。
暮残声收回目光,就在刚才的片刻之间,破魔咒印传来比之前更强烈的热意,说明那带走蛇妖的黑影不仅也是一个魔,还是比之更强大的魔。
山顶上只剩下半截蛇身,黑血从断口汹涌出来,渗入土地里,散发着浓烈的异样腥味,那尾巴痉挛了好几下,终于失去了最后的活力,再也不动了。
随着它的生气流失,眠春山的一切似乎都结束了,可是当暮残声看了看跪在地上的闻音,目光又落在无声痛哭的神婆身上,渐渐冷了起来。
几滴冰冷的水打在皮毛上,他抬头看了眼天空,下雨了。
第三十一章真相
小剧场——暮残声:老子真他嗷的机智!闻音:你这狐狸精可能点错了技能点……
一夜风雨,满山清寂。
眠春山似乎从来都没有如此安静过,鸟兽虫蚁都安静地躲在巢穴里,经历一场惊变的人们都聚集起来,除了村长爷孙俩和神婆,其他人无一缺席,哪怕有肢体残缺者也已经愈合如初。
大难不死,村民们的脸上却没有后怕或者狂喜,他们只是沉默地聚在山神庙前。曾经修建精致的庙宇只剩下满地断壁残垣,村民们在废墟间或站或蹲,寻找着落在瓦砾间的神像碎片,哪怕只找到指头大的一点,也如获至宝地捡起来。
然而破镜难圆,碎裂的神像也再拼不回去了。
村民们不知道昨天晚上到底是怎么回事,许多人都还在熟睡时被地动晃醒,一出来便见到山崩地裂的景象,仿佛地狱降临,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挣扎难逃。
长久以来,压在眠春山所有人头顶上的不过两件大事——陷入沉眠的山神和长生不死的诅咒。
许多人亲眼见到了村长的死亡,可是在那一刻他们丝毫没有诅咒可能破除的喜悦之情,反有无尽的恐惧从心底升起,等到神像在众目睽睽下碎裂,这种恐惧就变成了寒意,让每一个人都如堕冰窟。
过往种种,对错怎分?生死祸福,何去何从?
村民从来没有如此期盼过神婆的出现,也从未如此害怕她可能带来的消息,然而他们等待的人始终没有来。
昏暗阴冷的崖洞里,亮着一盏如豆灯火,照亮了倚靠在墙壁一隅的枯骨。
闻音正蹲在那里收殓遗骨,他虽盲眼,心却很细,将那些腐朽发臭的骨头都用白绸帕子轻轻擦一遍,再一根根地放进楠木长盒里。暮残声站在他身后看了一会儿,哪怕明知他是个瞎子,也还点了一盏火悬于上方,不至于让青年的身影彻底消失在黑暗里。
神婆的阴灵就蜷缩在黑暗最深处,她跪坐在地,双目无神,仿佛一个失魂落魄的傀儡,暮残声看了她一眼便皱皱眉,不再多加关注。
妖狐此番伤势不轻,在天劫下受伤的内府已经出现淡淡的裂痕,经脉一旦运气便剧痛难忍,本来应该去休息,现在却陪着闻音一起来到崖洞,趁着盲眼青年为长辈敛骨的功夫,他来到了那幅长长的壁画前。
从头到尾,仿佛走完了眠春山两位山神彼此纠缠的一生,他们曾经并肩携手又分道扬镳,最后用物是人非与至死方休作为结局。暮残声在昨夜听闻音细细讲完时便有此感,眼下更觉唏嘘。
然而比起凡人的五感,暮残声要敏锐太多,自然也能发现一些闻音不能分辨的线索。
闻音能从刻痕确认这幅壁画出自前后两人手笔,而暮残声能嗅到附着其上的气息,比腐骨更多三分森冷,较鲜血再增一分腥苦,偏偏这味道吸入鼻腔之后,竟有些别样的馥郁。
越是走近,胸膛上的破魔咒印就越是发热,证明了他的猜想——萦绕在壁画上的,是魔气。
眠春山的第二任山神无端入魔,第三任山神为了不入魔道选择形神俱灭,而昨夜那带走蛇妖的魔虽是突然出现,行动却有条不紊,分明是筹备了许久,甚至一直盯着战况的发展。
暮残声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巧合,眼下更确定了所有矛盾的背后都有魔族的影子。他曾怀疑这是否为雷池下逃出的魔物所做,但一来时间对不上,二来气息也不同,只能说明至少在百年之前,已经有魔族盯上了眠春山。
可是千年前破魔战役过后,五境四族倾力扫除魔祸,难道还会有漏网之鱼?亦或者,被封印在归墟下的魔族又找到卷土重来的办法,那眠春山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价值呢?
暮残声盯着壁画沉思片刻,忽然开口说道:“闻蝶,逝者已矣,你自己都是阴灵之身,对‘尘归尘土归土’的道理应当再明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