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宅屋 > 穿越重生 > 铁血大明 > 第343章 五十年后
  光阴如梭,一转眼五十年过去,时间来到了大明历333年。
  隆武九年时,由王朴提议,经内阁批准正式通过了新的纪年法,新的纪年法以洪武元年(1368年)为大明历元年,到今天,大明王朝已经走过了整整三百三十三个年头了,距离隆武中兴也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
  当年的一批中兴老臣如孙传庭、钱谦益、吕大器、瞿式耜、何腾蛟等等早已经不在人世了,当年的年青俊彦如王朴、李定国等此时也已经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了,不过孙承祖、王法、李定西等年轻一辈已经从父辈手里接过了权力。
  此时的大明帝国,在政治上已经确立了非常完善的君主立宪制度。
  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完全攥取了帝国的权力,所谓的四大家族指的是王家、孙家、朱家还有陈家。
  这其中势力最大的当数王家,王家的现任家主就是王法,王朴的嫡长子。
  王家控制着帝国九成以上的银行业以及八成以上的军工业,几乎垄断了帝国的金融、军火产业,另外在澳洲、北美还拥有大片牧场,在南非和智利还有好几个大型金矿,甚至连王法都不知道王家究竟有多少财富。
  孙家是势力仅次于王家的豪门,现任家主孙旭是孙承祖的嫡长子,名义上虽然是孙传庭的曾孙子,其实就是王朴的嫡孙子,所以从血脉上来说,孙家和王家其实就是一家,根本就不分彼此的。
  孙家的财富虽然没法和王家相比,却完全垄断了帝国的造船、钢铁产业。
  除了王家和孙家,然后就是朱家了,这个朱家的来历有些特别,说起来这个朱家是皇室的皇亲,却不是太祖皇帝的血脉。
  这事得从头说起,崇祯皇帝有隆武帝、永王、定王、长平公主四位子女,其中隆武帝没有生育能力,定王幼年暴毙,永王纳了不少后妃可一连十胎生的都是女儿!隆武帝无奈之下只好听从了内阁的提议,把长平公主跟王朴所生的长子过继到自己膝下,更名为朱和堪并打算立为皇太子。
  偏巧这时候永王生了对双胞胎儿子,隆武帝立刻改变了主意,把永王的一个儿子过继到了自己膝下,起名朱和载并立为皇太子,这便是当今的万历皇帝!最后王朴的儿子朱和堪虽然没当成皇帝,却成了亲王并另立门户,这便是朱家的由来了。
  陈家的来历也是大同小异。
  就在王朴远征日本回来的那年,也就是隆武七年(1650年),爱妻陈圆圆在生第三胎时死于难产,王朴痛不欲生,遂让陈圆圆所生的第三子改姓陈,一来另立门户以继承陈家香火,二来也能以此哀悼亡妻。
  因此,从根本上说,王、孙、朱、陈四大世家都是王朴的后代,四大家族的家主不是亲哥俩,就是亲叔侄,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一家人,只不过姓氏不同而已,四大家族所继承的产业也都是从王朴的那份庞大的产业中瓜分出来的。
  在经济上,随着日本劳工、印度劳工、南亚劳工和非洲黑奴的大量涌入,大明帝国的经济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在短短不到五十年时间里,就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从农业文明跨进了工业文明。
  蛛网般的铁路从遥远的中南半岛一直延伸到寒冷的西伯利亚,从濒海的松山一直延伸到荒凉的戈壁沙漠,到处都是高耸的烟囱,到处都是机器的轰鸣声,到处都是忙碌的工地,火车站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水果、报纸的叫卖声,还有擦皮鞋的小孩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
  宽敞的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尽是庞大的有轨电车,还有烧炭的小汽车。
  大明帝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银本位的贸易体系,几乎所有的贸易都是用大明帝国中央银行发行的明元来进行结算,一明元相当于一两纹银,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列强正从经济上逐步沦为大明帝国的附庸。
  到了大明历大明历333年(1700年),大明帝国的gdp总量几乎就是当时世界gdp的总量,当时欧洲列强的gdp总量甚至还不及大明帝国gdp总量的二十分之一,几乎所有的工商业产品都是大明帝国所生产的。
  澳洲、拉丁美洲、北美洲、非洲的土著人只能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或者只能生产廉价的资源性产品。
  欧洲的情形相对好些,因为大明帝国提前实现了工业革命,欧洲的工业革命也跟着提前了,可在进程上还是落到了大明帝国身后,在生产效率和人力成本方面,欧洲的工厂根本就没办法跟大明的工厂竞争。
  最近几年,欧洲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箫条,大量的工厂纷纷倒闭,这更加剧了欧洲列强沦为大明帝国经济附庸的进程,根据大明帝国内阁智库的研究,最多再过五年,大明帝国就能从经济上彻底控制欧洲的命脉。
  在军事上,大明帝国的对外扩张几乎已经到了极限。
  世界上到处都是大明帝国的殖民地,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北方行省的牛仔们正试图越过乌拉尔山脉入侵北欧平原,在北美洲,大明帝国的武装殖民者们正和英国人争夺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南美洲,大明帝国已经从西班牙人手里抢到了整个亚马逊流域。
  还有澳洲,早在三十多年就已经成了大明帝国的殖民地,原本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土著人早已经被灭绝了,现在的澳洲大陆上生活着大约七百多万汉人。
  还有南亚次大陆,也已经成了大明帝国的殖民地。
  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印度人遭受了毁灭性的掠夺和屠杀,跟日本人一样,大量成年的印度男人在被阉割之后贩往大明帝国本土当劳工,大量的印度女人也同样被贩卖到帝国本土,成了汉人的妻妾,为大汉民族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世曾有一位史学家在提及这段历史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明帝国的工业文明完全是用日奴、印奴还有非洲黑奴的尸骨血汗所堆砌成的。
  另外,大明帝国还在淡马锡、好望角修建了坚固的军事要塞,在海外兴修了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并派最精锐的中央军驻守,从而彻底控制了世界贸易的命脉,欧洲各国的商船不得不付出更为高昂的通行费。
  大明帝国的中央陆军已经扩编到了五十万,其中三十万驻扎在南京、北京的大营里,另外二十万分别驻扎在北方行省、东部行省、中亚行省、东南亚行省,以及澳洲、拉美、北美、中东、东部非洲、南部非洲等殖民地上。
  海军方面,大明帝国已经拥有了太平洋、大西洋两大洋舰队,其中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设在夏威夷,下属七个分舰队,拥有大小铁甲舰两百余艘,大西洋舰队司令部设在新南京(纽约),下属四个分舰队,拥有大小铁甲舰五十余艘。
  从世界范围来说,非洲仍处在愚昧落后的原始部落时代,南亚印度人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只有欧洲的英格兰、法兰西、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还能在军事上勉强与大明帝国相抗衡,这还是因为大明帝国与欧洲之间远隔重洋的缘故。
  如果不是相隔太远,以大明中央军的强大实力,早就已经扫平整个欧洲了。
  不过就算隔着几大洋,就算隔着万里关山,欧洲问题也是大明帝国迟早都要面对并且解决的,因为经济上的控制并不足以让欧洲屈服,要让欧洲各国像日本、印度那样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许多事要做。
  最后需要重点提及的是大明帝国这五十年来在人文领域的发展,这也是王朴最为看重的,武力可以征服世界却无法统治世界,最终统治世界的还是要依靠文化的软实力,而不是军事的硬实力。
  人口方面,这五十年来,王朴或者说大明帝国内阁极力奉行的国策就是此消彼长式的殖民策略,一方面大肆掳掠殖民地的人口,男人阉割后当劳工,女人卖给国内的汉人,促进汉人血统人口的增长,然后再反过来向殖民地输出汉族人口!
  在这一国策的鼓励下,这五十年来,帝国本土及所属殖民地的非汉族人口急剧减少,比如日本人,现在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了,比如东南亚土著人,早在二十年前就被灭绝了,又比如印度人,刚被大明征服的时候,印度国内还有八千多万人口,可现在印度本土已经只剩不到三百万土著人了。
  与之相对的是,五十年前大明帝国还只有一亿五千万人口,可五十年后,大明帝国的人口却爆炸式地增长到了九亿六千多万人!而且这九亿六千多万人都是清一色的汉人,都是大汉民族的子民,没有任何非汉族人口。
  九亿六千万人口,这是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当时世界上的总人口也不过区区十亿多,换句话说,当时非汉族的人口已经只剩下一亿不到,其中欧洲大约有五千多万人口,非洲大约有三千多万人口,另外一千多万人口则分布在其余的各大洲上!
  毫无疑问,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大明官方的鼓励生育政策对于人口的增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非汉族女人,比如日本女人、东南亚土著女人,印度女人,澳洲土著女人,印第安土著女人等等都替汉族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文化上,大明帝国所奉行的也是残酷的灭绝政策。
  一旦沦为大明帝国的殖民地,所有非汉字以外的文献一律会被禁毁,所有汉语以外的语言都会被官方强行禁止,事实上,这项政策有些多余,因为在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面前,文化灭绝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一个种族都被灭绝了,那么他们的语言、文化、习俗等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取代他们占领殖民地的都是汉人,既然是汉人说的当然是汉语,写的当然是汉字,又有谁会去传承那些生硬难懂的异族文字和语言?
  当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例外,他们的职业就是要发掘这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语言、文字和曾经辉煌过的古代文明。
  总而言之,经过了五十年的大发展之后,到了大明历333年,大明帝国已经成了当时世界上绝对的超级大国,所谓的西方列强站在大明帝国面前,就跟蚂蚁站在大象面前一样渺小,要不是因为路途遥远,兵力投送和后勤补给困难,大明帝国分分钟就能把欧洲给扫平了。
  如果照这样的速度再发展下去,大明帝国只能变得更加强大,而欧洲各国却只能更加虚弱,最多再过十年,大明帝国就能不费吹灰之力扫平欧洲了,不过,有人却等不起了,这个人就是王朴!
  王朴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闭眼,所以一定要赶在有生之年扫平欧洲,把最后的心头大腹“欧洲白人”给解决了,只要解决了“欧洲白人”,大明帝国就再不会有敌人了,大汉民族就再不会有大的威胁了。
  从此以后,世界上只会有一个民族,那就是大汉民族,从此以后,就算大明帝国还会不可避免地衰败、分裂,那也不过是同一个民族之间的纷争,那也不过是同一种文化之间的争斗,这就好比兄弟俩打架,他这个当爹的就顾不了这么多,也不想管了。
  ■■■
  南京,沁园。
  王朴仰躺在摇椅上,正听曾孙女王思懿给他读报,老家伙今年已经八十九岁高龄了,牙齿也掉光了,不过耳聪目明,胃口也不错,至少看上去不像是即将弃世的光景,少说也还有好几年活头。
  “太爷爷。”王思懿拿着报纸,以稚嫩的童音念道,“这家报纸说,国会两院即将正式通过一项决议案,责成铁道部修一条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从北京一直延伸到乌拉尔山脉西麓的瞿城。”
  “瞿城么?”
  王朴浑浊的老眼渐渐变得明亮起来,这瞿城他知道,就是历史上的叶卡婕林娜堡,不过在这个世界,却没那俄罗斯女人什么事了,大明帝国为了纪念北部行省总督瞿式耜在任上时的杰出贡献,才把这座新兴的城市命名为瞿城。(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 target=_blank></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