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宅屋 > 都市言情 > 何日请长缨 > 何日请长缨 第262节
  “于总,我觉得,国资委的这个计划不可行啊。”
  临机集团研究院新入职的工程师陈泽森用手撑着山壁,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对于晓惠说道。
  “怎么就不行了?”
  于晓惠转回头,看着陈泽森,微笑着问道。
  陈泽森指了指他们走过来的路,说道:“别的不说,就这样的山路,机器设备怎么运得进来?咱们普通的一台磨床,也得有吨把重,总不能靠着人拉肩扛运上山来吧?”
  “人拉肩扛的事情,我们也是做过的。”胡学伟认真地说,他用手向前指了指,说道:“你们看,前面那个铁塔,用的钢结构,就是我们一根根扛上山来的。前些年,国家提出搞村村通,每个村子都要通电,我们全市的干部都动员起来了,帮着电力公司搬运材料。好家伙,那一年干下来,我足足胖了20斤。”
  “噗!”
  跟在于晓惠身边的女工程师吴绮琪忍不住就笑喷了。这几天大家一起搞调研,这位胡秘书长的体重一直都是大家的笑料。胡学伟或许是出于与大家搞好关系的目的,也喜欢拿自己的体重来卖萌,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不过,听说干一年的活还能胖20斤,吴绮琪还是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没办法啊,这山里头,夏天热得流油,冬天冷得透骨,要把这一根一根的钢梁运上山,没点体力还真顶不住。体力从哪来,不就是靠吃出来吗?那阵子,我一顿能吃一整个蹄膀,一年吃下来,可不就胖了20斤吗?”胡学伟说得像真的一样。
  “这倒是,我过去有个胖子叔叔,他也说过,越干活就越容易胖,反而是闲着就会瘦的。”于晓惠笑着说道。想起远在非洲的宁默,她不由涌起一阵温馨的感觉。当年和唐子风、宁默一起去夜市吃烤串,听他们俩无厘头地聊天,是于晓惠心里最温暖的记忆了。
  “抬钢梁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东西细细长长的,多找几个人抬也就抬上来了。可是机床是一个铁疙瘩,就算有足够多的人手,也摆不开。还有,钢梁磕一下碰一下都无所谓,机床是精密设备,磕碰一下就坏了。”陈泽森给自己找着理由。他是名校毕业的硕士,头脑还是很灵的,能够看到不少问题。
  胡学伟说:“陈工不用担心,我们这边山里的农民有经验,要运那种笨重的东西也是有办法的。至于说磕碰的问题……,呃,稍微小心一点应当也是可以做到的。”
  于晓惠摆摆手,说道:“我们来实地调研,就是要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再想办法去解决。小陈、小吴,刚才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课题之一,你们考虑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设备运送的困难吗?”
  听于晓惠给自己出了题,陈泽森、吴绮琪都认真起来。他们素知这位于总工平日里待人很温和,但在涉及到技术问题的时候,却是非常较真的。他俩都是于晓惠很看重的人,算是于晓惠亲自带的徒弟。现在师傅发话了,他们岂能等闲视之。
  “刚才泽森说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机床太重了,搬运不便。我觉得,肖教授搞的机床模块化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机床拆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的重量不超过……,呃,不超过200公斤,这样运输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吧?”吴绮琪献计道。
  “模块化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咱们开发的扶贫机床,可以全部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还不仅仅在于运输方便,未来的维修也会比较方便。农村地区要找起重机也不方便,单个模块的重量轻一点,拆卸的难度也能大大降低。”陈泽森说。
  “可是,机床底座怎么办?”吴绮琪问,“难道我们把底座也拆成几块?这样会不会降低了机床的结构强度?”
  “理论上说,是会有一定影响的。”陈泽森皱着眉头说,“一般的机床,底座都是整体铸造的,这样受力比较均匀。如果拆成几块,各部分振动的情况不一样,会对加工精度产生影响的。”
  “如果整体铸造,光一个底座就得一吨重,还是不方便运输啊。”吴绮琪苦恼地说。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底座呢?”于晓惠笑呵呵地问道。
  “什么意思?”陈泽森一愣,“于总,什么叫为什么要底座?”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啊,我们为什么非要一个底座呢?”于晓惠问,同时用眼睛看着两个学生,等着他们自己去领悟。
  “不要底座,难道我们把机床装到石头上?……咦,我们还真的可以把机床装在石头上呢!”吴绮琪蹦了起来,脸上露出欣喜之色。
  “把机床装在石头上?对呀,我怎么忘了这种操作了?”陈泽森也是在短暂的错愕之后,便明白了于晓惠的意思。
  “最好的机床,就是用天然岩石作为底座的。岩石的刚性、热稳定性和抗振动性,都优于铸铁。这大山里,最不缺的就是岩石。我们可以筛选一下,找出几种适合作为机床底座的岩石,直接在山里开采,再加工成机床底座,这不就省去了运输的困难吗?”于晓惠说道。
  “这个我内行。”陈泽森自信满满地说道,“我读研的时候,帮老师做过一个课题,就是关于岩石材料物化性能的,咱们这边的山里一定能够找到适用的石材。”
  “哈,如果我们的机床用当地开采的石料作为底座,那可太酷了,一看就是扶贫专用机床。拍几张照片传到网上,肯定能亮瞎好多人的眼睛。”吴绮琪兴高采烈地说。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机床精度的问题。”于晓惠没有接吴绮琪的话头。这种上网炒作的事情,是年轻人的最爱,于晓惠已不再是20多年前那个跟在唐子风、肖文珺身后的小姑娘,而是临机集团的总工程师,自然不可能去追这种时髦,于是便向两个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我觉得,这种农村搞副业的机床,也不用太高的精度吧?”吴绮琪迟疑着说。
  “我们分析过的,农村用的机床,不外乎是做竹木加工或者石料加工,对精度的要求肯定是比较低的。”陈泽森说,“不过,再低的要求,也是要求,还是需要考虑保持精度的问题。
  “在这种大山里,如果机床出现一些小故障,要找人来维修,肯定也是非常麻烦的,所以,咱们在设计的时候,必须保证机床是免维护的,或者是易于维护的。
  “如果机床在运输过程中有一些磕碰,导致精度发生变化,安装人员只需要做一些小调整,就能够调整过来。”
  “咦,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问题,咱们的机床还应当是很安全的。农村人接触机械少,缺乏安全意识,我们的机床应当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操作者和旁观者的安全。”
  “防潮的要求是不是也得考虑一下?我觉得这山里的湿度很大,机床的材料要充分考虑到防潮防锈蚀的问题。”
  “还有价格,不能太贵了……”
  “用电也得考虑吧,农村不一定有动力电,应当考虑用220伏的民用电……”
  两个年轻工程师放开了思想的翅膀,一旁的胡学伟听着他们的讨论,虽然有些技术问题听不懂,但脸上也绽开了笑容。
  第543章 云开月明
  “开动了,开动了!”
  一阵激动的呐喊声在龙墩口村的打谷场上响起来,紧接着,哔哔啪啪的爆竹声也响起来了,硝烟弥漫之间,大人孩子的脸上都绽放着兴奋的笑容,像是年节一般。
  在打谷场的正中,搭着一个竹棚,竹棚里摆放着一台机器。一条精壮的汉子,正把一根毛竹塞进机器的一端,机器轻轻地响着,缓缓地把毛竹吸进去,再从另一端吐出一根根光洁细腻的竹篾。
  “真薄啊!”
  “一点也不扎手!”
  “这么好的篾条,用来编竹篓真是太可惜了!”
  “这当然不是用来编竹篓的,井南来的老板不是说了吗,东南亚那边特别流行竹编的家具和工艺品,咱们以后就要做出口生意了。”
  “哈哈,根福爷,你不是总说你年轻的时候用篾条做过整套的家具吗,现在你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村民们传看着那些工艺品一般的竹篾,议论纷纷,言语间透着喜悦和希望。
  “大家别忘了,这台破篾机,是水娣第一个学会操作的,以后恩平哥和月花嫂都要享水娣的福了!”
  有人大声地提醒道,众人这才把目光从篾条上收回来,齐齐地看向了机器旁一位身材颀长的瘦弱姑娘。
  十六岁的杨水娣正在紧张地控制着机器的手柄,盯着仪表盘的几个数据,随时准备进行调整。感觉到周边的异样,她抬起头来,正迎上了无数充满欣赏、羡慕和祝福的目光,她的脸蓦然地红了,旋即便觉出了眼眶里的湿意。
  她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当来自于东叶省的于阿姨对她说,她能够学会操作这种机床,她将因此而改变命运的时候,她是何等地震惊,又涌起了何等的希望。没想到,这一切真的实现了。
  水娣是龙墩口少有的几个上过高中的孩子之一,在女孩子里更是唯一的一个。只可惜,她的高中生涯只持续了一年,就因为父亲杨恩平生病而不得不中断了。
  龙墩口村是峰西省的一个贫困村,国家有相应的扶贫政策,但也仅限于帮助村民摆脱贫困。杨恩平的治疗费用是由政府支付的,但病后恢复所需要的营养费支出,就不在扶贫的范围之内了,只能由家里人去赚取。
  水娣含着泪辍学回家,一边帮着母亲耕种家里的责任田,一边如村里的许多人一样,做一些传统的竹篾编织业务,赚取一些微薄的副业收入,补贴家用。她的学业显然是无法再维持下去的。
  就在水娣放弃了求学希望的时候,村里来了一群陌生的客人,为首的是一位姓于的阿姨,旁人都称她为于总工。
  这位于总工阿姨是带着一个团队来考察贫困山区的副业发展要求的,她看到龙墩口村的农民还在用篾刀加工毛竹的时候,便声称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专用的破篾机床,这样大家就能够从破篾条的繁琐劳动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篾制品的编制,而这将使龙墩口村的篾制口生产效率提高十倍以上,篾制品的档次也将提升一个很大的台阶。
  于总工阿姨带来的的破篾机床,是专门为山区农民开发的,操作和维护都尽可能地进行了简化。而饶是如此,许多村民还是弄不懂其中的道道,操作起来手忙脚乱,出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再至于说机器如果出现了故障,就更没人知道如何排除,这成为这种机床推广的一大障碍。
  也不知道是谁向于总工阿姨提起来,说水娣是上过高中的,有文化,而且心灵手巧,没准能够学会机床的操作。于总工阿姨于是来到了水娣家里,看到了躺在床上养病的水娣父亲,以及水娣房间里摆得整整齐齐的高中课本。
  那一天,于总工阿姨把水娣叫到村外,先说了她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她说,她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她的父亲也常年卧病在家,她很小时候就在厂子里的劳动服务公司做小工,赚点小钱补贴家用。
  后来,她遇到了一位唐叔叔,还有一位肖姐姐,还有胖子叔叔,这些好心人帮助她勤工俭学,鼓励她立志,辅导她学习,然后她考上了清华大学,读了博士,成了一名工程师,再后来就成了一家大型机床集团公司的总工程师。
  于总工阿姨告诉水娣,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磨难,也是一笔财富。只要她心中有志向,总有云开月明的那天。
  随后的一些日子里,于总工阿姨亲自教水娣如何操作破篾机,教她如何做机器的维护。龙墩口村所在的镇子里有几十个自然村,都用上了类似的机床,但镇子里却没有能够做机床维护的人员。
  水娣是学过物理的,能够理解一些机械原理。于总工阿姨讲课很清晰,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她,这让她很快就掌握了几种不同类型机床的基本维护。
  镇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她将被聘为扶贫办的专职机床技术员,可以拿到一份成年人的工资。这笔工资比她全家目前的总收入还高出两倍,有了这笔收入,她的家庭经济状况将大为好转,她甚至可以存下一些钱,等到父亲病愈,她还可以继续自己的学业。
  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这是于总工阿姨临走的时候对她说的话。这句话,其实她早在几年前就从学校的老师那里听到过,但此时,她才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这句话的份量。
  “真看不出来,水娣一个女孩子,居然能够有这样的出息。”
  “她读过高中,当然懂得比我们多。”
  “唉,还是恩平两口子有远见,舍得花钱让水娣去读书,我怎么就没这个见识。”
  “你就拉倒吧,你家那两个小子,是读书的材料吗?”
  “不行,回去把他们打一顿,也得让他们好好学习,读了书就是不一样……”
  村民们的议论渐渐转了方向,他们从机器以及水娣身上看到了一种不同的东西,那是知识的力量,是工业的力量。
  另一头,一位来自于井南的张姓老板正在和镇扶贫办的干部以及龙墩口村的篾匠谈着出口订单的事情。
  “这是我们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找来的图样,和这一样的竹编工艺品,你们能不能做得出来?”张姓老板问道。
  井南是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与峰西省的对口扶贫也引入了民间力量。张姓老板自己就是做工艺品出口贸易的,早些年向东南亚一带出口木雕、竹编等工艺品,赚了不少钱。这些年,井南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而工艺品恰是劳动力密集的产品,工资水平的上升让他的出口贸易利润大幅度下降。
  这一次,他响应政府扶贫部门的号召,来到峰西省,准备在峰西开办工艺品加工厂,既帮助当地农民脱贫,又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供货来源。
  他考察了龙墩口等一些村落,发现当地农民都有传统的编篾手艺,能够做出各种美仑美奂的篾编器具和工艺品。他让人带了一些样品到东南亚一带去试水销售,结果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于是决定专门做当地篾制品在海外的代理销售,而他面临的唯一障碍,就是当地编制篾制品的效率太低,难以为他提供足够的产出。
  国资委组织的装备扶贫计划,为张姓老板带来了机会。临机集团开发的这种简易破篾机床,能够大幅度提高篾片加工的效率,而且加工出来的篾片品质上乘。当地的匠人只需使用现成的篾片进行制作,篾制品的产量能够有明显的提高。
  “这样的一只篾编老虎,在印尼可以卖到5美元,合30元人民币。我只收10元钱,这里面包括了运费、包装费,销售费,余下20元全部留给你们,作为加工费。怎么样,我够意思吧!”
  张姓老板豪爽地对当地的扶贫干部说道。
  “有这么高的加工费!”一旁的篾编匠人发出了惊呼。
  这种篾编老虎,对于龙墩口的篾匠来说,没有任何难度。但这东西一不能吃、二不能用,平日里大家也就是偶尔编一个哄哄孩子用,没想到居然能够卖出这么高的价格。编制这种东西本身费时不多,但因为是给孩子的玩具,所以篾片的加工需要非常精细,要打磨得没有一点毛刺,这是最费工的环节。
  现在有了破篾机床,加工篾片的工作就被完全替代了,用现成的篾片来编一只老虎,一天编不出10只,你好意思说自己是龙墩口村的人吗?
  一只20元的加工费,一天10只,那就是足足200元。支付掉篾片的成本之后,一天赚到150元应当是没问题的。乡下人也不讲究什么双休日啥的,一个月干足30天,就是4500元的收入,这个水平,差不多是过去一个劳动力一年的收入了。
  “太好了,我们马上就可以签合同!张总,您放心,我们出的产品,质量绝对是不会出问题的!”
  扶贫干部的眼睛里闪着光芒。
  果然是无工不富,仅仅是做点这样的工艺品,收入都比搞种植业要高出许多倍,当地农民致富可以说是指日可待了。
  第544章 我是四期的
  “要致富,用长缨机床!”
  “中国机床就是棒!”
  “长缨机床,你不会选错的!”
  几万公里外的非洲卢桑亚国首都布加利街头,在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条幅下,几名黑人青年敲锣打鼓,嘴里喊着各种不着调的口号,卖力地做着宣传。在他们的身后,立着几块大展板,上面画着各式各样的机床和应用场景,最醒目的地方,则是一个长缨飘舞的图案,那是长缨机床的商标。
  卢桑亚是一个在战乱中涅槃重生的国家,这些年社会趋向稳定,经济开始恢复,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对工业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与非洲大多数国家一样,卢桑亚市场上的工业品以往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包括欧美和日本。这些工业品的价格非常昂贵,是大多数本地居民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卢桑亚本地也有一些工业企业,但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也并不便宜,这是因为它们使用的生产设备同样主要来自于西方,价格高得离谱,而且对使用环境的要求也非常严苛,这些生产成本都是要分摊到产品中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卢桑亚本地生产工业品,甚至不如进口工业品更有价格优势。
  前些年,一个名叫“中国制造”的幽灵开始在蓝星上游荡,给蓝星上的人民带去了物美价廉的工业制成品。卢桑亚人民也第一次发现,自己并不需要花很多钱,就能够享受到现代工业的产出,从t恤衫到旅游鞋,从无所不能加热的微波炉到四卡四待超长续航的手机,无不是来自于那个神秘的东方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