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宅屋 > 综合其它 > 世界一级艺术狂徒 > 分卷(84)
  您说。
  帮我买几件运动衫、运动t恤就行,只要黑白色,款式越简单越好。
  钟应看也不看那些布料昂贵量身定制的长衫,视线一抬,看向屋顶角落的监控,大声说道:
  你们的衣服不是为我裁剪的,我不穿。
  宁明志听得清清楚楚。
  他见到年轻人说完这话,就推门出去,一点儿没有回转余地。
  脾气固执,行事偏激,完全不像温顺沉默的宁学文。
  宁明志深呼一口气,总算念及早逝侄孙哪里好了。
  至少,宁明志给他和服,他会乖乖穿上和服,给他长衫,他会端正的穿上长衫。
  年纪轻轻,他也是一副好相貌。只可惜了一双手弹奏不出沈聆一般的绝响,再好的衣装也不过是一副空壳罢了。
  猗兰阁的监控,只剩下远山乖巧的帮钟应放好长衫。
  那位年轻的侄孙之孙,走到庭院,垂眸看鱼,一语不发。
  片刻,他扬声喊道:远山,问你个事。
  宁明志升起好奇,紧紧盯着监控,看看钟应想问什么。
  只见远山急切的走了过去,说道:钟先生,您请讲。
  但那位年轻人故意压低了声响,说出的话极轻,近似耳语,实在无法被监控捕捉。。
  宁明志眯着眼睛伸着脖子,也听不到他说的话。
  只剩远山诧异的回答:可以是可以,但是但是
  远山犹犹豫豫,钟应的声音终于大了一些,待在这儿这么无聊,要是宁明志连这点儿小事都不同意,那就算了。之前他还说,要让我继承筑琴呢,结果,都是骗我的吧。
  钟应这边一说筑琴,宁明志彻夜失眠的精神一震。
  他说什么?他是不是说了筑琴?
  致心见师父思琴成疾,如实说道:他确实说了筑琴
  可听起来和筑琴毫无关系!
  他的担忧揣度还没出口,监控那边,远山已经为难的回答:我帮您问问师父。
  监控这边,宁明志立刻焦急的催促,致心,找人将筑琴取出来,钟应要弹琴了,他真的要弹琴了!
  宁明志的疯狂,致心昨天就领教到了。
  这位宁学文的孙儿、樊成云的徒弟一来,宁明志波澜不惊的大师风范一扫而空,只剩下了偏执疯狂。
  致心并不觉得,钟应说的那句话,会和筑琴相关。
  他依然嘱咐了人,去取筑琴出来,以免师父责罚于他。
  琴还没到和室,穿过君子院前来的远山,已经如约而来。
  师父。
  远山恭敬的跪在宁明志前,请罪一般说道:钟先生不喜欢长衫,命我去给他买些运动服回来。
  你给他买!
  宁明志不想听这个,他想听自己没听到的,还有呢?他想弹奏筑琴吗?他想见我了吗?
  没有。
  远山神色惊讶,抬头仰视师父,说出了令宁明志失望透顶的回答
  钟先生说他想学茶道。
  第73章
  钟应安安心心在载宁宅邸住了下来, 不问手机,不问宁明志。
  学习茶道,修身养性。
  他穿着一身漆黑的运动服,挺拔如松的跪坐在茶室, 聆听茶道老师的严肃教学。
  茶道讲究和、敬、清、寂, 动作都有既定的规范。
  老师举手投足, 都有一种舞蹈式的飘逸, 无论是点燃炭火,还是倒水抹茶,都透着他所说的和敬清寂,令人感受到闲适舒缓,又有着日本茶道特有的严肃严格。
  钟应慢慢看,慢慢学, 根本不急。
  身边的远山,耐心的帮他做着翻译,还在钟应接过老师的茶碗时,空手提示道:需要转动茶碗, 将茶碗图案对准主人。
  日本茶道确实已经和国内茶文化相较甚远。
  钟应跪姿标准, 在两位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刻板遵循着日本人受到中国茶文化影响,自行创造的四规七则。
  他不断领悟着和敬清寂, 听茶道老师讲述提前守约、备好雨具之类的茶道规矩。
  与其说他是品茶、学茶, 倒不如说是闲来无事,心平气和的学习一种谨慎、谦卑的去浊扬清。
  体验一下慕名已久的日本茶文化。
  幽静狭窄的茶室,缓缓响起轮椅沉闷压过木制长廊的声音。
  那位认真尽责的茶道老师, 视线一转, 就高兴的说道:载宁大师来了?正好, 钟先生可以请大师品评一番。
  宁明志由致心推进了茶室。
  众人都跪坐于叠席之上,唯独宁明志仗着轮椅居高临下。
  钟应正在耐心抹茶,竹制茶匙已经搅出了一碗绿色泡沫,稍坐片刻就能请宾客品尝。
  远山翻译着茶道老师的话,向他的师父轻声问候。
  师父,钟先生学得很快,这是他第一次学习,已经完全领悟了品茶、奉茶的要义。
  说完,他和茶道老师都期待着钟应能将第一碗茶,敬奉给尊敬的载宁大师。
  然而,钟应停了手,耐心细致的将茶碗转了转,看也没看宁明志一眼,自己喝了。
  远山目瞪口呆,茶道老师更是震惊错愕。
  钟先生!他们诧异出声,想阻止却晚了。
  气氛陷入尴尬,十分不给载宁大师面子。
  可钟应不在乎。
  好茶。他没规没矩的自己抹茶自己喝。
  放下茶碗,还礼貌客气的做完了最后的致敬仪式,然后站起来,居高临下的俯视宁明志。
  两天未见,宁明志又衰老了些。
  仿佛遭受着彻夜未眠的折磨。
  钟应笑着问候道:宁明志,睡得好吗?
  宁明志见钟应如此狂妄,竟不动声色,问了一句,日本茶道如何?
  茶自唐传入日本,再对比如今的中日茶道,确实差距很大。一边讲究和敬清寂,一边又要为人考虑冬暖夏凉,安静清幽,规矩繁琐,反而不像是品茶了。
  钟应不介意和他聊聊自己的感悟,平静淡然的说道:不过,比起抹茶道的四规七则,我更好奇老师所说自由散漫一些的煎茶道。毕竟,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供奉的,日本的茶禅一味已经更像是一种驯化服从的仪式,我更喜欢喝茶品茶的轻松恣意。
  他垂眸看着宁明志,勾起笑意。
  我想,你肯定很喜欢这种日本式的驯化服从,正好能有人当你的主子,教你一规一矩一言一行。
  钟应出言不逊,顿时令远山和致心脸色苍白,表情震怒。
  他们紧紧盯着钟应和宁明志,似乎师父一声令下,他们就能群起谴责这位狂妄放肆的年轻人!
  然而,宁明志听完,也只是出声说道:远山,送先生出去。
  他一声叮嘱,远山也就压抑着怒火,请茶道老师远离暴风雨中心。
  狭窄茶室,只有三个人沉默相对,钟应却始终盯紧了那位行将就木气息奄奄的老人。
  宁明志,我知道你想听我弹琴。
  他双手环抱,态度和语气没有一点儿尊重。
  可是你放在我房间的七弦,桐木斫制,琴弦生涩,少说有一两年无人弹奏。再好的琴放久了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我再不挑剔,也不会弹奏这样的一张琴。
  他字里行间都在嫌弃房间里的七弦不够好。
  宁明志还没说话,致心便声音低沉的提醒道:你连琴都没有弹奏,凭什么说那琴不好?!
  钟应抬眸看他,这一句话就让钟应知道,猗兰阁的监控转动着。
  还不止一个人见到自己沉默坐于房中,没有抬手拂弦。
  然而,他不动声色,笑了笑。
  因为琴弦已经崩弯了岳山、龙龈,琴身颈、腰内线粗糙,斫制手法粗犷狂放。这如果是一位大师开天辟地的创新之作,我还能夸上几句有新意有想法。如果它是一张仿唐的古琴,我只能说,斫制这琴的人,不过是依样画葫芦,造了一张虚有其表的七弦琴出来。
  这样的琴
  钟应嗤笑一声,鄙夷的看向宁明志,你是故意放在房间里,碍我的眼吗?
  宁明志一派慈祥柔和,你懂的很多。
  钟应回答道:我爷爷是斫琴师,我懂的都是他教的。
  学文没有告诉过我,他懂得这么多。
  宁明志本想夸奖钟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却没想钟应毫不领情,径直说道:
  因为我们斫琴师从不对牛弹琴,白费力气。
  钟应的争锋相对,宁明志已经领教了许久。
  也已经学会了仔细端详这位侄孙的孙儿,
  对。宁明志竟然笑了。
  琴觅知音,确实要弹奏给懂琴的人才行。
  他说完这话,就叫致心推着他离开,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的吩咐。
  远山送了茶道老师回来,就只见钟应耐心的遵照抹茶道的规矩,又搅好了一碗苦涩的茶水。
  请用。
  他恭恭敬敬递给远山。
  远山刚才还因为钟应出言不逊感到愤怒,此时又因为他的礼貌恭敬,变得受宠若惊。
  这位年轻的弟子端正的接过茶碗,诚惶诚恐的依照着三转茶碗,轻品,慢饮的规矩,将这一碗苦涩缓缓饮尽。
  感谢您的招待。
  远山客气的归还了茶碗,一双澄澈的眼睛透露出茫然。
  他好奇于钟应的年轻、聪慧,又好奇于钟应对待师父的仇视、愤恨。
  载宁闻志是他记事起就崇敬的大师,能够依靠音乐天赋,拜入载宁门下,学习中国与日本的传统文化,是远山这一生都值得骄傲的事情。
  他不明白,他不懂。
  仅仅两天相处,钟应对待他们态度温和有礼,比任何一位宾客都要容易伺候。
  可是
  钟应垂眸收拾着茶具,忽然听到远山小声说道:
  师父是一位很好的老人,您为什么不试着和他平静的沟通呢?
  钟应拿起茶壶,下面的炭火熊熊燃烧。
  他清楚载宁门徒对宁明志的憧憬,更清楚一位传承保护日本音乐文化的大师,能够怎样被人神话。
  钟应无法和宁明志平静沟通。
  他见到宁明志苍老长寿的躯体,听到他卑鄙的狡辩,就会想起很多很多人。
  因为他活着的每一天,都踩在逝者的脊梁骨上。
  钟应的声音冰冷,漆黑的眼睛凝视单纯的远山,你知道日本人去到中国,残杀了数百万数千万的无辜百姓吗?
  远山脸色苍白,声音弱弱的说道:知道。
  载宁静子时常往来宅邸,他们这些日日陪伴载宁闻志的徒弟们,自然比外人更加清楚历史。
  钟应看他萎靡不振,无奈的勾了勾嘴角,叹息道:
  日本人杀害的,是毫无瓜葛的陌生人。可宁明志害死的,是他朝夕相处的至亲挚友
  他抬手用水浇灭了炭火,刺啦一声灰烟弥漫。
  他比日本刽子手还要凶狠,也配做你们的师父么。
  远山刻板机械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活泼雀跃的心。
  可惜,这颗心就像钟应浇灭的炭火一般,病恹恹的,持续沉默的陪伴钟应回到房间,道别告辞。
  钟应关上门,满意的见到猗兰阁的琴桌空荡,只剩焚烧的香炉烟气袅袅。
  宁明志收回了那张久无人弹的七弦琴。
  到了夜晚,钟应窝在幔帐之后,盯着床顶思考人生,却听到了一阵礼貌的敲门声。
  钟先生,您睡了吗?
  询问他的是远山,但是远山并不是一个人来。
  钟应刚刚打开房门,守在宁明志身边的徒弟致心,亲自抱着一张独特的古琴,走了进来。
  那琴细颈窄箱,十三根银弦闪烁寒光,琴身木漆暗红,悬着淡蓝的穗子,随着致心的步伐招摇。
  这是猗兰琴。
  致心简单的介绍道,师父说,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懂得它。
  钟应看着那张本该陌生的琴,却又对它无比熟悉。
  这是遗音雅社的十三弦筑,更是沈聆寄予厚望的失传乐器。
  他记得沈聆与筑琴初见,欢喜异常,写道:筑琴以竹击之,声凄音沉,应作悲歌。
  他也记得沈聆与宁明志初见,喜出望外,写道:致远天资聪明,又在日本留学,精通乐理,交由他研究筑琴再适合不过。
  致心将筑琴安放于桌上,配套竹尺木色清浅。
  钟应不由自主的拿起细细琴竹,虚空垂了垂手腕,轻声说道:这琴已经不叫猗兰了。
  致心和远山不明所以,他们安静站在一旁,不敢出声询问。
  因为,来这里之前,师父已经认真叮嘱。
  他会在监控前观看一切,他一定要听到钟应拂弦击筑的乐曲!
  可钟应拿起了竹尺,丝毫不急。
  他勾起浅淡笑意,仔细端详这张离开故土多年的筑琴。
  这是沈聆沈静笃先生,八十年前赠予宁明志的十三弦筑。
  唐朝琴师仿制而成,琴身漆色稳重,音色悲戚,可做悲歌。
  那时,沈先生与宁明志相交甚笃,友谊长存,便给它取名猗兰,希望宁明志能击筑登台,奏一曲《猗兰操》。
  后来
  钟应执尺轻声笑道:沈先生对忘恩负义之人失望透顶,便在遗书之中给了这张筑琴新的期许,也给了它新的名字。
  所以,它早就不叫猗兰了。
  说着,钟应手腕轻轻扬起,稍稍用力一击,竹尺就在无声的空气之中,堪堪距离琴弦毫厘,又恰好悬空于他想击响的琴弦之上。
  钟应并未停手,他凭着对筑琴的熟悉,动作轻盈流畅的以尺击弦,准确无比的在十三根弦之上反复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