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烨儿见一见民间疾苦,朕瞧着就挺好。”李恒真同意嫡长子的决断。
前世今生,两辈子的记忆在宏武帝的心间。
前世那一位败家子新君,宏武帝真不想出现在大夏的储君位置上。
可前一世的楚高祖吕烨,那也是乱世之中吃过大苦楚的人。
如今自己的亲儿子李烨早早吃一点苦头又有何不可的。不吃苦的皇子,不经历民间疾苦,那能担起大任吗?
天下大业,祖宗创一份基业不容易,儿孙想守一份基业,那也是难的很。
至少李恒就觉得嫡长子李烨吃一点苦,熬一熬,那没什么大不了的。
知道小民之苦,将来才不会被官吏蒙了眼睛。真以为民间的穷人,那就是粟地主那样的自耕农?
那还是富裕的人家。
真穷的,那得像刘老汉那样的人家。如果不是朝廷均田,他们连养活孩子都难。
可能某一天,就是大户不乐意租地于他家,他家就要活活饿死。
至于去外面寻食,这天下的田地都有主人。
这也是李恒乐意给百姓活路。至于说均田之后,开荒之地要从生地熬成熟地。也是十年之后,再开始加征一成,一直加征二十年。
这等加征的数额不大。宏武帝不过是想着以朝廷的威严给小民一条活路。
不让大户早早的兼并土地。
因为是加征,这转不了田籍。同样的还有钦差大臣随时去各地走访。
皇帝在盯着。户部为着税钱也会一起盯着。
中枢在盯着,地方才不敢逾越了底线。有些时候人心之恶,不敢想像。特别是那些想发财的人,肯定更会逾越了人性的范围。
因为守着本份的人发不了财啊。真发财的一定有原由。可能有后台,可能站在风口上。总之不会是表面上看上去的简简单单。
“可烨儿年岁尚浅,这般的苦头吃着,我担心他的身体能吃得消吗?”这才是贾祤担忧之处。
“恒郎,要不,还是早一点让烨儿去边疆吧。哪怕边疆风霜大,好歹在兵营里他能吃饱。”这就挺要紧。吃不饱,这不是故意苦孩子嘛。
哪怕吃得差点呢,可瞧着在刘老汉的家里过日子,嫡长子李烨饿过,还靠凉水填肚子。
贾祤瞧一回,她就遭不住。劝孩子,孩子不听。贾祤接着孩子回的家书。于是贾祤这一回跟皇帝要结果。
再劝一劝孩子,贾祤不乐意。这京都离着儿子李烨西去的蜀地太远。
这一来一回还要耽搁多少时间。于是贾祤心里太遭不住了,她干脆跟皇帝求拔动一下磨砺进程。有一些地方可以减短一点点嘛。
这等磨砺,如果是要让孩子饿肚子。贾祤觉得还是省一省,不磨砺也罢。
如今的贾祤就想让孩子赶紧去边疆,兵营在苦,总不至于让孩子吃不饱饭食。
第108章
贾祤做为亲娘, 她的心中理由千万条也不及一条儿子的健康重要。所以贾祤这一回跟皇帝求话。
“祤娘,烨儿为人处事最重有始有终。以往你待他如大人,如今又怎可瞧他如小童子。”李恒的态度又不同,他道:“朕瞧着烨儿如今的态度不错, 有始有终, 方得结果。”
听着皇帝这话, 贾祤哪里还不懂皇帝的态度。
显然李恒这一位君父是同意嫡长子李烨的请求。
有始有终。这话说的轻巧, 做起来后却不容易。
多少人就是做不到这一条,至少贾祤如今的心软就是如此。
“恒郎,唉。”贾祤叹息一声。
这会儿贾祤只是沉默, 李恒静静的陪着,他也不多语。良久后,贾祤说道:“也许是我错了, 我强求了。烨儿已经有自己的想法,我总不能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其上。”
哪怕是‘为他好’。
这一个道理,贾祤这一辈子也体会过的。长辈们总会讲着‘为她好’。可她如今的做法, 又不何尝不是在亲儿子的身上施为着‘为他好’这一个态度。
只是贾祤的真关心, 就跟当初长辈们的态度一样。
当事人真的想吗?
可能长辈们觉得为小辈好,这一切的好意就可以替代一切吧。
贾祤想通一点后, 她只道:“罢, 这一回我不求烨儿早些去兵营了。”
“只是恒郎, 还望你安排一番。也莫要再让烨儿吃不饱。这吃食上,哪怕吃差些, 也不能饿着肚子。”贾祤知道忆苦思甜的重要性。
可总不能真让孩子饿肚子。那也太不拿自己的崽不当亲儿子, 贾祤这亲娘瞧着报上来的秘本, 她翻看一回,她就心疼一回。
“且宽心, 祤娘,如今情况不同。烨儿已经去了西边蜀地。如今在已经渡过最初的苦日子。官府给移民之家有补助,烨儿已经饿不着。”李恒这般劝话道。
确实已经饿不着了。至少要挨饿的日子已经过去。
“这便好。”贾祤只能回了这样一个答案。
答案几分真,贾祤都不想追究下去。可她的心里也不知道,皇帝当至于说假话。
皇帝是何等人,皇帝当然不会说假话。
就是真话之中,那水份的含量也可以很深。
蜀地。
在夏日的尾巴上到了蜀地。开荒,补种。
哪怕可能收成很差很差,到底有地,总还要种一些,万一有一点收获呢。
官府的补助,看着再好,那也是坐吃山空。
对于农人而言,最见不得的就是家业被消耗掉。这等消耗如今能省一点最好,能省一点是一点。
祖宗省下来的,还不是为着儿孙们留一点积攒。
贾二郎如今跟刘老汉家分开,这做了邻居。
贾二郎也自己开荒。开荒的日子就是把自己当牲口一样使唤。
明明他还年少,可这些日子的苦楚还是让贾二郎瘦的利害。整个人就像是竹杆一样的瘦。
瘦了,可他的精神却是被捶炼了出来。
当然比起在刘老汉家的吃食。如今的贾二郎还是混一口的饱食。
哪怕他不想,一直在贾二郎身边暗中保护之辈。这等时候得着上面的吩咐,那也不敢真饿着小主子。
至于原来在刘老汉家时,上面的吩咐还没更改指令。那时候是真‘磨砺’。哪怕瞧着小主子遭罪,那只能干看着。
等着京都更改指令后,贾二郎的日子才是好过起来。
哪怕如今开荒种地,好歹贾二郎能吃饱。
开荒,生地自然不容易养成熟地。这里面的辛苦只能动手的农人最清楚。
想清理生地里的树根子,还有生地里的无数石块小石子,那得每一寸土地的翻过。
还要给生地施了草木肥。总之这等农活干起来就一样辛苦,可谓消耗人力的特狠。
这样的日子,贾二郎过得很习惯。或者说在刘老汉的家里尝过饿肚子的滋味后。贾二郎觉得现在的累,那一种好歹能累了有收获的感觉,也比着纯粹的饥饿好得多。
在这些农人的身上,贾二郎也看到希望的光芒。
眼里有光的人,那等生机盎然是不一样的。
贾二郎喜欢这等眼里有光的人,因为有希望才像是活的人。而不是死气觉觉的傀儡。
然后贾二郎收到家书。亲娘想让他早早结束这一段历程。
贾二郎拒绝了,他觉得这一段人生的经历很有用。
让贾二郎见识了穷人的模样。在刘老汉的嘴里,贾二郎知道穷的人,穷着要吃土,一直到吃了土消化不掉活活的抱着大肚子死去。
又或者着穷的一家人就一件冬衣。天冷时只能在草堆里熬日子。男子出门时才有衣裳穿。
至于妇人不出门,不是不想出门,而是没得冬衣出门。真出门就可能冻出毛病,冻死个人。
也有许多人家穷,穷的养不了闺女,家里的儿郎没有姐妹换亲。然后就是做了一辈子的光棍。
最后自然就有香火,绝了子嗣。
民间的困苦有许多,不是这些黎庶不想改变。而是他们没有本钱改变自己的困境。
哪怕是刘老汉呢,他的媳妇就是他妹妹换亲来的。
至于养孩子,在朝廷没有均田令之前。刘老汉也没有养闺女。
因为养不起,不是不想养。他家欠着债多,活着就是太困难。
等着朝廷有恩典了,刘老汉家才迎来了转机。
在刘老汉的嘴里只有朝廷的好话。至少贾二郎听入耳的全是如此。
朝廷做的多吗?
不多。
至少贾二郎瞧着如此。可朝廷也尽力了。
因为世间的赋税就那么多,至少贾二郎学来的知识里就讲着如此。
农人是本,这本是粮食。可这农人是有数的,有人种粮,这收到的粮食也有数。
谁多吃多占,就一定会有人要饿肚子,要少吃。
何况天下间又不是平均,土地还有肥瘦,人一多,千千万万又何尝不是各有阶级,各有贫富。
贾二郎能学到的就是上位者当有一颗仁心。就像他的父皇一样,要给底层的百姓一条活路。
生命自有出路,如果不给活命。底层的怒火越积越多之后,自然就要像火山一样的爆发。
贾二郎曾经听亲娘念过一首诗,他记住了一句‘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秀灰。’
对于贾二郎这等上位者而言,不给底层活路,何尝又不是没给自己留了活路。
于是当亲娘要他离开,结束这段磨砺时。贾二郎才会坚定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