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宅屋 > 综合其它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72节
  明远是什么人?
  他可是背负“财神弟子”光环的。
  于是,这消息一旦传出,各地捕来的蝗虫一时竟变得抢手。汴京城外郊县中有饲养鸡鸭的,立即也学了这法子,将晒干的蝗虫磨成细粉,喂鸡喂鸭。
  效果立竿见影,鸡鸭还没长大之前,肉质是否肥美还无法判断,但是这些鸡鸭大多身体健壮,不易得病。
  而界身巷里最终竟出现了一间小小的“蝗虫交易所”,专门买卖晒干的蝗虫——这是明远绝对始料未及的。
  在粮食方面,去年他拜托广西邓宏才,在南方采购大量稻米。按照邓宏才信上所说的,他已经快要把交趾国的粮库都买空。邓宏才甚至戏称,就算交趾国这时想要对外用兵,也绝对征不上足够的军粮。
  这一大批稻米如今已经随海船运抵杭州,之后会再通过运河运往扬州。待到了扬州,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能够较快地抵达汴京了。
  但凡哪里州县需要调粮,明远手下立即能把这些粮食运上去,平价卖给当地人。
  “汴京-洛阳”公路最近也已开始动工,正大量缺人。如今各家施工队都派人守在各处路口渡口,一见到有流民自北而来,立即抢上前去招募,许以粮食和工钱,且应承了专人照顾老弱妇孺,用这种法子,把流民赶紧招到自家工地上做活。
  唯一可惜的是,洛阳到汴京的这条道路位置还是偏南。北方流民一路南下,依旧要吃不小的苦头。其中颠沛流离之惨状,见者也难免唏嘘感慨。
  王雱听明远细说了一番,眼中流露出钦佩,握着明远的双手道:“远之贤弟,辛苦你了。”
  这些都不是明远这金融司监司的分内职务,但是明远另有一个身份,是商人,富商,巨商。
  他用现代商业管理的手段来安排这些事,比起人浮于事的大宋官府,恐怕还要更高效些。
  王雱听说明远的安排,似乎有了不少信心,眼神中也多几分光彩。
  他没有在明远这里多留,匆匆去了。此后明远有好几日都没有见到王雱。
  到了三月下旬,明远正掰着指头计算种建中什么时候才会进京的时候,天空中忽然阴云密布,随后飘下了两三点细细的水滴。
  “下雨了!下雨了!”
  明远面前的街道上,有不少人冲向开阔地带,仰头望天,伸出手,仿佛想要拥抱这忽然降落人间的甘霖。
  只可惜细雨只稍稍飘落了片刻,转眼间雨散云开,日头重现——雨停了。
  “哎呀,只这么点雨……”
  有人埋怨。
  “听说老天爷是有灵的,天子不德,便久旱不雨。”
  不知哪个嘴快的,嘟哝出这样一句。
  明远在旁听见,心想:呵呵!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说果然在民间影响巨大,几个世纪以后的宋代,还是不能消弭。
  旁边赶紧有人提醒:“快闭嘴,这话难道也是能随便说的?”
  原本那人却倔强:“换句话说,若是天子行德政,便会风调雨顺,天子不行德政,才会有大旱与蝗灾啊!”
  他这话缓和了一些,却把矛头悄然从天子赵顼身上转开,转向其他人。
  “朝廷所施行的是否是德政,这事儿是宰相管吧?”
  明远心中一凛。
  忽听一人开口:“听说了没,王安石罢相了!”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将明远震得浑浑噩噩的,他立即转身,向相府赶去,身后却不依不饶地传来闲言碎语,“哎呀,别是王相公一被罢免,老天爷就下雨了吧!”
  “真还别说……”
  明远加快脚步,将闲话都抛在身后,他自己赶至王安石的相府。
  以往这里总是门庭若市,候见者的车马能排出几百丈去。而今日,这里却冷冷清清的,明远不用等候,就请管家递了帖子——他想见的是王雱。
  片刻工夫,管家就将明远引到了王雱那间独门独户的小院里。
  与明远此前的预想不同,王雱的气色不错,脸上甚至有些红晕,他望着明远,流露出奇怪的笑容。
  “远之,想必你也是听说了!”
  明远点点头,追问:“可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王安石怎么突然就被罢相了?
  虽然明远不是全无心理准备,他知道王安石会因前些时候市易法引起怨言,和这次旱灾的政治后果而被官家赵顼罢免。
  只是……他明明用了一切手段,减轻了市易法对行市的冲击,又全力赈灾,安置流民——为什么王安石还是被罢相了呢?
  王雱仰天叹了一口气,将来龙去脉告诉明远。
  起因当然还是旱灾——因为大旱而受灾的州县数量一天天增加,被迫流徙的百姓数目渐渐成为一个天子难以接受的数字。
  王安石当即劝慰天子:“水旱乃是常数,尧、汤的时代亦没能避免,此事不需官家过于忧虑,应当尽快由各级官员赈灾而应对才是。”1
  谁知赵顼却道:“这样的旱灾岂是小事?朕所担心的是,这是官员行事不当引起的怨气啊!”
  “如今各处都有抱怨朝廷盘剥,人情咨怨,甚至有出言不逊,辱骂朝廷的。再看朝中近臣,乃至后族,都在抱怨盘剥之害。两宫太后亦在朕面前流泪,只道是京师左近变乱将起,乃是朝廷失去人心之故。”
  明远听完王雱的讲述,心里也有一万句骂人话想要讲。
  果然是赵顼——王安石带着新党把能得罪都得罪光了,背负天下骂名,才换来的成就,大宋刚刚开始富,开始强——谁知第一个动摇的就是他官家赵顼。
  但明远想想还是觉得不对:这只是王安石与赵顼之间的寻常奏对,远不至于让王安石罢相。
  他连忙追问,王雱则脸色平静地又答了一句,道:“安上门有一名门监,名叫郑侠。他于各地往来皇城的文书之中,夹带了一份奏疏,和一幅画……直递御前。”
  “郑侠在奏疏中说,旱由大人所致。大人去,天必雨。”
  “而那幅画中,绘了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名字就叫,《流民图》。”
  明远顿时急得站起身,双手撑住面前的桌面,紧盯着王雱道:“可是汴京附近并没有流民啊!”
  王雱一抬头,眼光犀利,逼视明远,一字一字地说:“可是北方也有无数流徙饥民,大人身为宰执,又岂能无视?”
  明远顿觉心头郁闷,仿佛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了,气闷无比,似乎心头有一口老血堵着,不吐出来,就不得痛快。
  按照王雱所说,这郑侠是看守安上门的一个小官,平日不得擅离职守,因此绝不可能亲眼见到流民的实际情况。
  他不可能知道各地州县一直有从商人中采购粮食,向流民们施舍粥饭。
  他也不可能得知流民们一旦过了黄河,就能被新近开工的工程召去安置。
  他只凭一己的想象,绘制出了流民们在南行道路上的困顿苦楚。
  然而王安石却完全不能否认。
  因为确实有流民。
  只要天下有一人陷于饥寒交迫、道路困苦,王安石就不能开脱自己身上的责任。
  “原来如此啊……”
  明远喃喃地坐回去,满脸失望之色,无法掩饰。
  他明白那幅《流民图》对于天子赵顼的打击有多大。视觉冲击拥有绝对不能等同于文字的巨大力量,尤其是对赵顼这么一位志向远大,努力与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人物比肩的皇帝。
  赵顼自即位开始,就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近几年无论是国库还是边事上,变法都取得了成效,便让赵顼自以为是天下明君了。
  谁知,幸辛苦苦六七年,一朝回到……变法前?
  明君之治下,又怎会有饥民流徙,妻离子散的这等人间惨状?
  所以赵顼的心意真正发生了动摇,而发生动摇的根本原因,竟然是皇帝本人强烈的荣誉感?
  明远被他自己心中一个又一个念头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最终他还是抬头问王雱:“这个郑侠……为何要如此?”
  这么问,是因为明远几乎已在怀疑这是一出政治阴谋。
  谁知王雱想也不想,便答:“无人指使他,据郑侠自己说,这是‘为民请命’,是‘义之所在’。”
  到这里,再讨论王安石的罢相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郑侠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小人物,凭着胸腔内一腔热血行事。
  而有时候历史,只决定于小人物的一时冲动之间。
  第258章 亿万贯
  郑侠进《流民图》之事, 令明远始终耿耿于怀。
  他做了这么多的实事,却敌不过一个人凭借想象描绘的几笔丹青?
  更可气的是, 王安石被罢相的消息一旦传出来, 结果就下雨了。
  明远抬头望着王雱小院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此刻雨早已停了,空气依旧干燥, 眼前的一切景象都缺乏仲春时节应有的那种鲜亮与明媚。
  明远心知天子于此刻罢相,只是为了平息朝堂内外的怨气而已, 对于施政与后续赈灾没有半点好处。
  相反,他认为王安石说的才是对的, “修人事以应对”, 此时此刻, 朝廷确实应当着眼于基层的人事, 地方官吏是否执行了开仓放粮赈济的政策?衙门胥吏有否盘剥苛待百姓?赈灾的钱粮有没有送到该去的地方?……
  然而这些都没有做到,难道天子以为,换一名宰相,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成?
  想到这里,明远终于开口,又问王雱一句:“谁将接任?”
  枢密使文彦博前些日子已因年迈致仕,副相王珪倒是年富力强。只是明远不大喜欢那位“至宝丹”、“三旨相公”。
  “应当是枢密院冯京。”
  王雱冷淡地回答, 估计是对冯京的印象也不咋地。
  明远在京中官场迟到早退了几个月, 别的不敢说,至少人名是认全了。
  冯京, 广西人,北宋朝极少有的“三元及第”的才子。他与明远有一个共同点:是商户出身。
  据说冯京有个外号, 叫“金毛鼠”, “金毛”是说冯京相貌端丽, 是难得一见的美男子;而“鼠”这个带有贬义的称呼,是指冯京因为商户出身的缘故,热衷敛财,喜欢像仓鼠一样囤积财富。
  明远与王雱两人聊到这里,贺铸、李格非、种师中等人也匆匆赶来,想必是听到消息,来安慰王雱的。
  王雱见到这些旧友,十分感动,面上带笑,却两眼含泪。
  此次见面,对不少人来说,既是安慰,也是送别。因为王安石改知江宁,王雱身为长子,理应侍奉父亲,一同南下的。
  但是明远在一旁冷眼旁观,便知道王雱此次被伤得很深——
  曾经抱着牺牲一切的态度,但是当真自己被“牺牲”的时候,这种心灰意冷,就像是倒春寒时候的冷气,从王雱心底直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