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宅屋 > 穿越重生 > 重走科举路 > 重走科举路 第70节
  他们万万不敢越雷池一步, 只想着西南省就是个雷池, 这个雷只要不要爆掉就算是很平稳很好的一件事了。
  然后他们赶紧离开西南省,回京升官或者是去其他地方做官, 总之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掉, 不要烂在自己的手里。
  因为秉承着这样的想法, 历届的西南省巡抚都没有太大的变革, 都是周大荣周巡抚这般庸庸碌碌的官员。
  当然也有一些因为职责不当引起民愤的官员们,若他们在位时引起了西南夷某些少数民族的叛乱或者武力暴动,自然是要被皇上撤职查办,断送了前途的。
  所以, 皇上在位这么长时间以来, 以及他作为王爷跟着先帝理政以来, 从来就没有见过西南省的巡抚愿意提出季兴邦这样的改革方案。
  皇上心中十分欣慰,觉得季兴邦真的十分用心的在替他经略西南。他觉得季兴邦的这份真心赤子之心可用。
  所以他虽然觉得有一些风险,但是也一律承担了,最终还是批准了季兴邦的奏折,让他可以放开手脚的在西南省轰轰烈烈地进行他的改革。
  有了皇上的大力支持,季兴邦在西南省的改革自然推行得顺顺利利的。
  在西南省做官的官员们谁都知道季兴邦做的是有利于西南一夷各族百姓的事情,有利于与民族融合的事情,不过以前没人敢这么干罢了。
  现在主官季兴邦既然已经定了调子,还上奏朝廷之后得到了皇上的批准,大家还犹豫什么?当然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于是在当年西南省各府的府试考试之中,便实现了这个政策。
  各府在录取秀才的时候,便保证了至少有百分之五的名额是西南夷少数民族的。
  若是那一府录取总人数较少,百分之五的比例是低于一人时,便至少得录取西南夷少数民族一人。
  若是某府录取人数较多,折算录取百分之五的比例后超过一人,则按照四舍五入的规则录取。
  比如若是某个府今年共录取三十名秀才,西南夷少数民族的比例折算后是一点五,那么便“入”,共招两人。
  若某个府今年录取秀才的人数是四十二人,按比例乘以百分之五折算后是二点一,便也“舍”了,只录取两名西南夷少数民族。
  别看西南夷少数民族的录取比例只占百分之五,这个比例看似很小,有些州府甚至只录取一名西南夷少数民族的秀才。
  但是放眼到整个西南省,便是季兴邦的这个政策出台之后,西南省在一年之内至少多了二三十名西南夷少数民族身份的秀才。
  这一年增加的西南夷少数民族中秀才的分量甚至比大景朝立国以来到如今,西南夷少数民族考中秀才的总数还要多。
  这在以往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多少年来西南夷的少数民族中也不乏有识之士学了汉学,但是他们之中能考得上秀才的真是凤毛麟角,慢慢的学习汉学的积极性就被打消了,越来越弱,都没人努力地准备考秀才了。
  同时这些考中的秀才心中也有了些野望,因为季兴邦这个新任的西南省巡抚大人答应大家——在乡试录取举人的时候,也要从录取百分之五的西南夷少数民族,这个比例甚至是得到了皇上批准许可的。
  所有正在学汉学的西南夷少数民族秀才们听到消息之后都沸腾了,这样一来也就是说西南夷少数民族终于要实现举人零的突破了,若是自己这个秀才加把劲,说不定大景朝第一个西南夷举人就是自己。
  这可是一件能够名留青史的事情啊,自然需要认真对待,谁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可以流传千古呢?
  于是无论是中秀才多年的、还是今年新考中秀才的西南夷少数民族士子们均认真的学习汉学,内卷了起来,誓要将第一个西南夷举人的身份收入囊中。
  有了这些秀才公们身体力行的带动,整个西南省的西南夷各少数民族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学习汉学的景象,让推行这个政策的季兴邦季巡抚大人心中十分的欣慰,觉得自己这个政策没有制定错,更没有推行错。
  然而,这个制度的魔力还远不止如此。
  西南省的少数民族众多,虽然对外统称为“西南夷”,但是对内其实细分为十多个不同的少数民族。
  季兴邦只是笼统的答应给西南夷不少于百分之五的科举名额,但具体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却是没有规定的,也没有办法规定。
  他不可能在每个府都拿出十多个名额来均分给每一个少数民族,那样的话汉族人又该跳出来觉得这个制度不公平了。
  所以在西南夷各少数民族内部又掀起了激烈的竞争,他们互相之间竞争的就是那百分之五的名额。
  他们不需要考赢其他汉族的考生,与他们在科举场上去拼死拼活。他们只要在与其他西南夷各族学子的比试之中拔得头筹,那么就能获得朝廷分给西南夷的那百分之五的名额了。
  这十多个西南夷少数民族当中,汉化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学习汉语的人数以及水平也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更亲近汉族的百夷族人考中的秀才的人数是最多的,几乎占了今年考中秀才人数的一半。
  其次便是比较亲近汉族的崩山族和景东族了。
  这三个民族加起来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的西南夷各民族的秀才名额。
  其他少数民族要么只有凤毛麟角的一个人考中秀才,就这还是那个人异军突起,烧了高香,是他自己的念书天赋很厉害,与本族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要么便是整个民族一个秀才都没有中。
  这样巨大的差异深深的刺激了西南夷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们。
  其实各族族长们都还是比较有远见的,他们都让本族内优秀的年轻人们学习一定的汉学读写知识,以保证他们本民族与大景朝朝廷能够顺畅的交流。
  但是他们并不掌握自己本族内孩子们学习汉学的水平到底如何,而当时的科举制度并不能帮他们了解孩子们的水平,做出筛选。
  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太难了,各族孩子们汉学学得好学得差都比不过其他的汉人,都考不上秀才,所以学习成绩好还是差便也没有那么大的区别。
  可是现在季兴邦已经明明白白的划分了百分之五的名额出来给西南夷各族,科举考试的难度便大大降低了。
  于是孩子们的汉学水平便瞒不住了,学得好的人自然便都考中了秀才,一时之间风光无俩。
  就比如说百夷族中那些经常运用汉学,经常与汉族交流,今年能考中秀才的学子们。
  而那些学得不好的人也立马就露馅了,再也藏不住了。
  各族族长们觉得自己民族的族人也不比其他的民族笨,但怎么考中秀才的比例会相差那么多呢?他们一定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对。也一定要查缺补漏,把娃娃们的汉学抓起来,不能让百夷族的人下次再如此得意。
  若是长此以往的话,百夷族的人考中秀才的越来越多,考中举人的也越来越多,当官的便越来越多。
  时间长了,各民族之间的力量平衡对比便会被打破,百夷族便会成为一个壮大的民族,说不定会在西南省一家独大。
  这是各族族长和族人们所不能接受的,于是他们便只能学着百夷族一样,亲近汉族、多学汉学、多与汉族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族人们在科举考试中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从大景朝朝廷那儿获得权利和资本。
  这样一来,季兴邦其实用科举这个抓手就带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及各民族之间和汉族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也让西南夷中十多个少数民族之间从之前的单纯联合起来对抗汉族的关系,变成了现在的内部之间有激烈竞争的关系。
  他们从单纯的盟友关系转化成了如今至少在科举上是竞争对手的关系,也有利于不断的分化他们,减少他们联合起来反抗大景朝廷的可能性。
  西南省这边在男子的科举教学上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和突破,在女子科举和教学方面的成就也不遑多让。
  因为这边本来就是一个风气比较开放、男女之间差距较小的地方。
  否则季兴邦的乖女儿季昀舒也不可能这么想留在西南省生活,不愿意回京了。
  季兴邦的折子上达天听之后,皇上准了他对科举制度的改革,皇后娘娘也很支持他的改革的。
  于是皇后娘娘一口气派了十个刚外放的女官到西南省开办大景女学,一瞬间便让西南省的大景女学遍地开花,让各族女子都得到了上学的机会。
  同时西南省灵毓女学分院的新任山长陈婉婷对季兴邦的新改革也十分的支持。
  她虽然没有降低灵毓女学的学费,使得灵毓女学西南省城分院还是与全国其他地方的灵毓女学处于一个同等的水平。
  但是她灵活地提升了录取免费到灵毓女学上学的女童的名额,同时将这些名额之中也像季兴邦一般留了一部分给西南夷的少数民族女童们,大大的提升了西南夷的女童就读灵毓女学的机会和可能性。
  同时皇后娘娘也勉励西南省的大景女学以及灵毓女学分院好好的培养少数民族的女学生,到下一届女官考试的时候,她至少会录取一名西南夷的女子作为女官考试的女坤士。
  到时候这个女坤士照例可以选择在进宫服役三年之后,选择继续留在宫中或者是外放做官,亦或者是嫁给别人。
  无论这个西南夷的女子选择哪一条路,对于其他的西南夷女子来说都是让她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即便这个女子选择三年之后找个人嫁了,她所能找到的成亲对象也很有可能是京城之中的官员或者权贵,比之前困死在西南省一地的女子们来说,可以选择的范围真的是大多了。
  所以目前在西南省,无论是大景女学当中亦或者是灵毓女学当中都多了好些西南夷少数民族的女学生,她们的学习热情都非常的高涨。
  因为她们希望两年之后那个考中女坤士的西南夷幸运女子是自己,希望自己日后的命运能够有所改变。
  有目标才有动力,而皇后娘娘在前面拴了这么大的一根胡萝卜,那些西南夷的女子们自然跑得飞快。
  皇上对皇后娘娘给出一个女坤士名额这件事情默许了,但是他皱眉思前想后了很久,觉得还是不能拿男子科举当中的进士或者是贡士的名额给西南夷少数民族。
  一来,毕竟皇后给出的女坤士位置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对女子们的影响力更大,但具体来说,比起男子科举所获得的贡士和进士的影响力还是差了很多的。
  所以皇后娘娘能这么做,而皇上确不能这么做。
  因为他如果是这么做了的话,会导致西南夷的进士与其他汉族进士的文化水平差距太大,一定会引起汉族学子们的集体反对,引起更大的矛盾,说不得便会动摇了国本。
  二来,男子在科举中中了贡士和进士之后,所获得的政治权利更大,好处更多。
  不久之前皇上才刚刚给了西南夷的男子们考中秀才和举人的希望,让他们大大提升了中秀才的比例,同时也提供了中举人的可能。
  而作为一个合格的上位者,好处也是需要一点一点往外抛的,不能将所有的好处全一次抛清楚了,这样日后便没有其他的东西能拿出来吸引西南夷各族人继续好好的念科举了。
  所以皇上觉得目前一定不能放开西南夷男子中贡士和进士的比例,他需要慢慢的观察,等到三年或者六年之后,再看看西南夷学子们水平提升的情况以及当时的政局情况。
  若是条件成熟,也不排除可以给西南夷的男子一些贡士或者进士名额的可能性。
  有了皇上和皇后娘娘的支持,有了外放的女官们开办大景女学以及灵毓女学山长陈婉婷的支持,在配套的政策都落实了的情况下,整个西南省的改革完全按照季兴邦之前的设想有序的徐徐推进,效果非常的明显。
  等到季兴邦任西南省巡抚满一年的时候,他的三个新政策全部都推行成功了,整个西南省的少数民族教化水平比一年前不知道提升了多少个台阶。
  这个时候他不管想要推行其他什么政策都会比之前容易很多了。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与西南夷各族打交道的这件简单的事情来说,都方便了许多。
  以前他想要找到一个懂西南夷语言又懂汉语的翻译是难之又难,自己与某个族长在交流之前还要被逼着先自学那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才能行。
  但是现在他想要找一个翻译却很简单了。百姓们日常的生活当中交往起来也顺畅了很多,起码在贸易等交流当中,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已经很顺畅了,以前那种难表达问题也基本被解决了。
  就这样,季兴邦带着满满的收获的喜悦和女儿季昀舒坐官船回京城去了。他准备和妻子时晗雪以及儿子季昀霆合家团圆一番。
  在外打拼事业虽然很有成就感,但是一家人分隔两地还是让人觉得十分痛苦的。
  然而本想在京城好好陪陪家人的季兴邦却在这个春节假期里忙个不停。
  首先与季家以及时家众人的走亲戚、各种往来是免不了的,毕竟回京过年最重要的也就是处理这些事情了。
  但是其他人情往来方面的应酬,在他担任了正三品的西南省巡抚之后猛然增加了好几倍。
  有些他听都没有听过名字的官员们甚至都打听到他家在哪里,给他送来了礼物,希望可以求见他。
  时晗雪拿不准自己丈夫季兴邦想要做什么,便将这些礼物暂时放在家中,但是并未入库,听侯季兴邦的发落。
  季兴邦很头疼的将这些送礼物的人分门别类,如果是值得交往的,那便借这次机会接过对方的橄榄枝,大家建立起友好的关系来。
  但若是不值得交往的,那么便坚决的退还礼物,他也不怕得罪人。
  作者有话说:
  第139章 抱团赴边
  季兴邦带着女儿季昀舒回到京城之后, 他的儿子季昀霆和女儿季昀舒再比赛了一次汉学的成绩。
  幸运的是,这一次的成绩里面昀霆的成绩比季昀舒要好得多。成绩出来之后,季昀霆莫名的松了一口气。
  他觉得自己这一年来的付出还是很有收获的, 起码把妹妹狠狠的甩出去了一大截。
  但是转念却又怎么想怎么觉得有点奇怪--和比自己小三岁的妹妹相比赢了一些而已, 有那么开心吗?
  季绍楠和杨志雄二人这段时间以来在京城之中经常和季昀霆一起相处, 也对他如此在意和妹妹的比试很奇怪。
  这一年来季昀霆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已经完全超越了杨志雄,差点可以与季绍楠相并肩了。